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07 13:20:48
在賈康看來,我們只要堅定地排除萬難,啃硬骨頭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大政方針,我們將會有望以6.5%的年均增長、匹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的經濟社會進步,于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的不到10年間,過坎成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周程程
5月7日,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中信出版集團協辦的“中國經濟真問題--‘中國的坎’研討會”在京舉辦。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研討會上表示,對于要完成現代化“中國夢”的中國而言,這是一個頂級真問題。基于全面研究,我們不接受“否定論”,不贊成完全的“樂觀論”,認為應該持有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戰略思維,對這個問題做深入研討,在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針中,力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化解潛在威脅,經受住這一歷史性的考驗。
在賈康看來,我們只要堅定地排除萬難,啃硬骨頭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大政方針,我們將會有望以6.5%的年均增長、匹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的經濟社會進步,于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的不到10年間,過坎成功。
以下為發言實錄:
謝謝喬總,首先,我和合作者蘇京春博士一起,在此要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在周末到會,衷心感謝中信出版社的領導、朋友,衷心感謝中國讀書評論協會、央視、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中航國際的領導朋友和其他媒體的朋友們。
《中國的坎》這本書的獲獎,多少有些出于意料。因為我知道,這次評選是以數已千計、萬計的出版物為對象,真是經歷了千挑萬選。有鋒芒、有觀點碰撞的《中國的坎》這本書--當然也是力求有學術嚴謹和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建設性的出版物,能夠最終確定為年度“中國好書”中的一本面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經濟學出版物,我們可以感受到各個方面對于建設性的肯定與共同做出的努力。
評為年度中國好書,客觀上可以進一步引發各方面對于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的重視與深入研討。借今天這個研討會的機會,我愿意再簡單地談幾個認識的支點:
第一,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統計現象,是客觀的世界之局中可觀察到的真問題。
第二,對于要完成現代化“中國夢”的中國而言,這是一個頂級真問題。基于全面研究,我們不接受“否定論”,不贊成完全的“樂觀論”,認為應該持有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戰略思維,對這個問題做深入研討,在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針中,力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化解潛在威脅,經受住這一歷史性的考驗。
第三,與此相關有一個重要判斷:所謂“中國模式”還遠遠沒有到火候,我們一定要攻堅克難,沖過歷史三峽,在這本書的跋中,我們特別分析和點明了這樣一個認識。
第四,聯系當下運行,中國在追趕和借鑒中十分需要保持理性,“老二”的這把交椅不好坐。人們非常關注美國特朗普新政中的減稅,這個“老大”的減稅,被有些評論稱為是對中國減稅的競爭與倒逼,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和壓力。中國作為老二,怎么借鑒,怎么應對?我愿意提到這本書中間已經特別提到的“財政三元悖論”這樣一種分析框架:在減稅、增加公共福利支出以及控制赤字和債務水平這三個公眾都非常擁護的政策方針中間,其實充其量只可能同時實現兩項。美國人的減稅,實際上在三元悖論的制約框架之下有一個其他經濟體完全沒有的“美元霸權”空間,可以把這樣一個終極約束在現實生活中間的臨界點,在很大程度上外推,中國顯然在這方面跟美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還要特別說到:同樣都是“稅”,美國的稅制是明顯帶有現代化特征的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而中國是明顯的帶有稅制改革任務必須改變的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中國的稅制結構非但沒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而且還是順周期的;非但沒有應對社會發展中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有效再分配功能,反而在這方面處理不好、不到位,從而可能使我們社會中已經積累的矛盾得到推波助瀾。所以你要想簡單地把“減稅”兩個字從特朗普那里搬到中國來借鑒的話,后面跟著是方案的設計掌握,要面對完全不同的現實情況,中國人必須防止在這方面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我發言的結語是,書中已經表述的“世界的局,中國的坎”,攸關國家、民族、公眾命運的歷史考驗在即,而陷阱必須跨越!我們只要堅定地排除萬難,啃硬骨頭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大政方針,我們將會有望以6.5%的年均增長、匹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的經濟社會進步,于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的不到10年間,過坎成功!當然過后,還有20多年需要我們進一步提升中國的軟、硬實力,為2049到2050年間的偉大民族復興而奮斗--這也就是在“命運共同體”式的中國和平發展、和平崛起、包容性增長中,造福全中國的老百姓和全人類!
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