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10 23:38:21
此前,瀘天化預計,2016年業績虧損6億元至8億元;公司面臨高額負債,公司期末凈資產可能為負值,從而面臨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并冠以*ST字樣。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楊 軍
每經記者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楊 軍
重組預期是“妖股”瀘天化(000912,SZ)去年末股價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瀘天化歷時4個月的重組宣布終止。
4月9日晚間,瀘天化發布了終止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公告。4月10日下午,瀘天化召開了投資者交流會,并在晚間公告稱將在4月11日起開始復牌。對于此次重組失敗的原因,瀘天化董事長廖廷君在4月10日的網絡投資者說明會上表示,擬注入的優質資產將構成重組上市,而前述資產并不完全滿足重組上市條件,因此決定終止。
對于重組標的,瀘天化一直語焉不詳,僅表示涉及的標的資產主要是部分金融債務及瀘州市國資委旗下的優質資產。
此前,瀘天化預計,2016年業績虧損6億元至8億元;公司面臨高額負債,公司期末凈資產可能為負值,從而面臨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并冠以*ST字樣。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受重組預期影響,2016年9月至年末,瀘天化股價從6元上方最高上漲至17.2元,最大漲幅超180%,此后略有回調,停牌前價格為13.22元。
重組標的究竟是誰?
瀘天化的重組,與瀘天化集團整體債務優化有關。
2016年12月12日瀘天化停牌。當時瀘天化稱正在籌劃的重大事項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瀘天化還曾公告稱,重組具體交易對方為公司主要銀行債權人,交易方式為債轉股,標的資產情況為部分債務。
此后,瀘天化又披露重組進展表示,其控股股東瀘天化集團已與瀘州市國資委、中國銀行四川分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四川分行簽署了一份框架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瀘天化將作為主體實施“以企業重大資產重組為核心、以銀行債轉股為配套、以政府政策及資源支持為保障”的轉型升級脫困方案。
該方案的簽署,是為了解決瀘天化的債務問題。瀘天化曾公告稱,截至2016年底,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債務合計約60億元,占瀘天化集團債務總量的大部分。通過該方案,上市公司的債務問題有望得到解決,也有利于瀘天化集團盡早實現市場化債轉股。
這份“脫困”重組方案,最終仍以終止而告終。瀘天化公告稱,由于近期國內證券市場環境、政策法規等客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擬注入優質資產的注入將構成重組上市,但上述資產并不完全滿足重組上市條件,因此最終決定終止。
重組標的究竟是誰?具體哪方面不滿足上市條件?在舉行的網絡投資者說明會上,多位投資者進行追問,而瀘天化董事長廖廷君僅稱,“停牌期間,公司對瀘州市國資委旗下礦產、公用事業及金融資產等優質資產進行了梳理與論證”,并未作出直接回應。
“瀘天化的重組方案,實際就是將債務轉給AMC(資產管理公司)。”一位市場人士也分析稱,2016年三季報顯示,瀘天化公司總資產為78億元,而按照構成重大重組占總資產50%比例來算,其重組債轉股涉及的資產或最少39億元。
重組宣告終止,瀘天化的60億元債務問題如何解決,又被重新擺回了臺面。
對于公司后續計劃,是否還會進行重組,亦有投資者追問。對此,廖廷君表示,“公司將通過內部深化改革、減員增效等措施與手段,積極加強經營管理。”但公司至少2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公司面臨“*ST”風險
重組終止后,瀘天化還要面臨業績虧損的問題。
瀘天化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16年業績虧損6億元至8億元。對于虧損,瀘天化解釋稱,主要是化肥及化工產品市場持續低迷,價格持續下降所致。
實際上,自2013年起,瀘天化的經營業績便陷入困境。查詢年報可知,瀘天化2013年虧損2.5億元,2014年虧損11億元。2015年依靠投資收益及營業外收益,其凈利潤僅實現1827萬元,才挽救了退市危機。如今,公司又再度面臨虧損和退市風險。
近年來,以化肥為主業的公司確實日子不好過。記者查詢到,化工在線數據顯示,尿素于2012年上半年見頂,當時的最高價為2520元/噸,經過4年多的持續下跌,現如今僅1200元/噸。在此背景下,化肥公司大多“度日艱難”,瀘天化也顯然難以獨善其身。
而對于瀘天化來說,除虧損外,更重要的是債務負擔問題。瀘天化2016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公司總資產為78.06億元,總負債為74.30億元,負債率已高達95%。
債務負擔嚴重,使瀘天化面臨資不抵債現象。其最新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16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為14519萬元至負5480萬元。這意味著,瀘天化的凈資產有可能為負值。
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公司股票將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并冠以“*ST”字樣。此次重組終止,無疑給瀘天化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瀘天化表示,后期該公司將按照法律、法規及各項規范的要求,秉承友好協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宗旨繼續推進解決公司債務問題。
“根據業績預告情況,公司可能出現資不抵債現象,后續具體情況請以公司公告為準。”對于投資者的詢問,廖廷君回復稱,關于未來,公司“新農化、新環保、新材料”三大戰略轉型發展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