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7 01:37:36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打擊票房偷漏瞞報,但一直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現在明確寫進法律條文是第一次。懲罰標的出來了,大家要依法辦事,有守法意識。”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趙 橋
每經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趙 橋
今年1~2月,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達到10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微增近2億元,增幅為1.6%。事實上,中國電影在經歷了9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的高增長后,2016年增速明顯放緩。長遠來看,這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經的結構性調整,中國電影產業需要內生性增長動力和質量型發展模式才能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業內資深人士預測,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將達到北美的規模,即超過100億美元,很快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產業的發展需要政策扶持和法律護航,3月1日,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可謂給電影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送來“春風”。
這是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也是幾代電影人醞釀十余年的夢想開花結果。電影產業促進法對電影創作攝制、發行放映,電影產業支持保障,以及法律責任作了詳細規定,電影產業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必將對電影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文化產業界、電影行業的業內人士,深入解讀這部法律將給電影產業帶來的變化。
歷時14年醞釀“電影法”終開花結果
第五條:國務院應當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這部法律醞釀的時間是比較長。”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表示,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從2002年院線制算起,2003年啟動電影立法,到現在電影產業促進法施行,經歷了近14年時間。
這期間,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從票房來說,2003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約為11億元,到2015年《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時,電影票房已達到440億元,相比2003年增長了40倍。
石川說,從此中國電影市場有法可依,市場需要公平公正,電影產業促進法對規范市場行為大有好處。
過去,電影行業管理主要依靠國家廣電總局制定的《電影管理條例》。石川說:“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來管理市場,會產生一些矛盾。有了法律依據,能減少盲目性。”
2017年3月1日實施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保留了《電影管理條例》的一些制度,并增加完善了產業扶持、市場規范等相關制度措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在解讀這部法律時表示,“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基礎性、綱領性的制度規范,確定了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制度、措施。”
在中國影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饒曙光看來,簡政放權和規范秩序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最為重要的兩方面內容。面對票房增速放緩、好萊塢電影的激烈競爭,中國電影產業需要法律引導和規范。
立法是應時之需,但它只是起點。石川說:“這部法律出臺后,還要面臨不斷變化的市場,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各方面都需要磨合。”
立法、司法、執法是一個系統工程,最高層次的立法有了,還需要從上而下形成層次豐富的管理體系,才能有效管理電影市場。石川表示:“在這個體系中,立法之后,中間還應有政府的行政管理、行業自我管理,下面是企業和藝人的行業自律。這需要系統完善的配套措施。”
電影知識產權受保護 個人可依法開發衍生品
第七條: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發電影形象產品等衍生產品。
這幾年,IP(知識產權)成為泛娛樂產業最熱的概念之一,IP也貫穿內容生產到變現的全過程。據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泛娛樂IP價值研究報告,IP需求增大促進整體交易量,游戲、影視等中下游產品市場規模持續增加,周邊衍生品市場成為新藍海。
盧米埃影業集團總裁邵征說:“一部新電影在電影院的收入僅占全部收入的30%左右,其他新媒體介質和衍生產品都還有長期收入,當影視公司的片庫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收入是很可觀的。”
根據廣證恒生咨詢研報,2015年生產的686部國產影片,未上映影片占53%,投資虧損率為80%。“當前,高虧損和嚴重依賴票房收入是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華誼兄弟影業CEO葉寧在2016年北京電影節上曾表示,開發衍生品的前提是優質IP和良好的法律環境。如今,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規定,“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嚴格打擊盜版、抄襲,這無疑為電影創作者的勞動撐起了一片天。
2016年夏天,電影《微微一笑很傾城》上映時,就曾遭遇猖獗盜版,片方發現新浪微博、貼吧等各種平臺話題下都有盜版鏈接。營銷方為此發出了反盜版聲明,一時間引發網絡熱議。
北京影行天下傳播有限公司CEO安玉剛就表示,“用一些民間力量去刪減或做抵制,作用微乎其微。有了法律的保護,市場會越來越規范,在規范的市場,大家會更有積極性去做好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也賦予了衍生品開發的自由度,開發衍生品的主體多元化,“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發電影形象產品等衍生產品。”。
“德藝雙馨”首進法規 懲罰涉毒涉黃演員屬強制性
第九條:電影行業組織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開展業務交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維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堅持德藝雙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影視明星是公眾人物,曝光率高、粉絲眾多。據艾瑞咨詢數據,2015年娛樂明星粉絲已經達到5億。明星自帶話題,粉絲跟隨,影響力不小。
明星的職業操守和行為應如何規范,過去更多依靠個人自律,但這次,電影產業促進法首次將“德藝雙馨”寫進了條款,“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堅持德藝雙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電影行業曾發生過從業人員吸毒、嫖娼等亂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表示:“藝人有各種道行品質,違背法律法規,應受到懲罰。藝人是公眾人物,社會關注度高,社會樣板性強,因此對公眾人物的道德要求,確實會高于普通人。明星在影響別人的同時,也在塑造自己。”
尹鴻認為,電影產業促進法對涉毒、涉黃演員的懲罰屬于強制性規范,只是對劣跡藝人能否重返銀幕沒有明確規定,在這方面應該給藝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對社會也是正面引導。
過去在演藝圈,違法違規的從業者受到處罰后,也有改過自新重新被觀眾接納的積極案例。尹鴻認為,“這類演員要想重回銀幕,必須要滿足至少很長時間不再犯、認識到錯誤并挽回公眾形象等條件。改過自新的藝人會受到觀眾、市場和社會的監督和考驗。”
降低拍攝門檻 為社會力量參拍電影提供便利
第十三條:電影劇本梗概或者電影劇本符合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由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將擬攝制電影的基本情況予以公告,并由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出具備案證明文件或者頒發批準文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制定。
截至2016年底,全國影視制作公司大概有1.2萬家,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驚人的數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透露,“在北京,2016年影視公司注冊數量最高的一天,就成立了130多家公司。”社會資本涌入影視行業,熱情可見一斑。而電影產業促進法力求簡政放權,降低電影拍攝門檻,為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拍電影提供了便利。
過去拍電影,必須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并取得《攝制電影許可證》和《攝制電影許可證(單片)》,如今《電影公映許可證》是電影準予公映的惟一有效證明,這就是業界常說的“龍標”。
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后,國產電影審批屬地化管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也可以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一樣,具有電影審查權,頒發“龍標”。
尹鴻教授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宣傳貫徹電影產業促進法座談會。他表示:“放開對拍攝許可的限制,屬地審查等措施,降低了進入電影行業的門檻,減少了很多繁瑣的程序,為更多的差異性、多樣化、豐富性的電影提供了一些機會,促使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參與。”
對于電影審查一直是外界比較關心的話題。之前的《電影管理條例》并未對審查制度作出明確規定,現在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要根據這部法律完善電影審查的具體標準和程序,并向社會公布。電影審查應當組織不少于五名專家評審,電影初次審查未過,片方有異議還可以向上級部門申請再審。
尹鴻說,拍電影的參與方更多了,利于鼓勵自由創作,只要符合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標準、美學標準。
懲戒偷瞞票房 嚴重者可吊銷許可證
第三十四條: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應當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提供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
這幾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迅速,2016年內地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城市院線觀影為13.72億人次,同比增長8.89%。
然而,隨著總票房數字越來越大,行業一直詬病的票房偷漏瞞報行為卻屢禁不止。來自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有47家影院被曝光違規,這些影院涉及全國15個省、35個城市、28家院線。
一位院線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偷瞞票房的影院絕不止這些。這樣的行為,對正規經營的電影院并不公平。”而隨著資本涌入電影,票房造假手段更加惡劣,發行方“注水”,《葉問3》“幽靈場”震驚業界,這背后是票房包裝的理財產品,以及期望用虛假票房數字提升二級市場股價。
電影產業促進法首次將偷票房定性違法,明確了懲戒,“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五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而這方面違規行為特別嚴重的,將被“吊銷許可證,吊銷之日起五年內不得從事該項業務”。
石川表示:“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打擊票房偷漏瞞報,但一直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現在明確寫進法律條文是第一次。懲罰標的出來了,大家要依法辦事,有守法意識。”
時代今典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在院線行業深耕幾十年,他說:“院線市場需要公平公正的環境,應該根據偷瞞數量不同程度處罰,如果一個影院偷了500萬元票房才罰50萬,顯然力度不夠。另外,在法律框架下,我們也需要行業自律。”
電影產業促進法大事記
起草:2003年 原國家廣電總局著手組織起草電影產業促進法
初審:2015年10月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草案進行初次審議
二審:2016年8月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二審
三審:2016年10月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三審
公布:2016年11月 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54號主席令公布電影產業促進法
施行:2017年3月1日 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施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