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7-03-03 08:15:51
“奧迪跟上汽搞合資,無非是想擴大其在華市場份額。讓兩個中方合資伙伴形成惡性競爭,坐收漁翁之利。”在一些汽車行業專家看來,同樣是“市場換技術”,在高鐵和汽車兩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卻結果迥異,這值得相關部門以及行業深入反思并吸取教訓。
2月16日, 一汽大眾奧迪經銷商在三亞正式成立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奧迪經銷商聯會(以下簡稱聯會),并發表《三亞聲明》,提出包括在2020年實現100萬輛銷量后,不反對奧迪尋找新的合作伙伴;過去三年虧損280億元,希望對虧損得到合理解決方案;實現網絡渠道健康有序發展等六條共識。
有參會奧迪經銷商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比于早先11月30日火藥味十足的談判氣氛,此次聯會成立大會各方的表示顯得十分融洽。因為在包括他在內的眾多經銷商看來,相比于阻撓合作,280億元虧損如何解決才是第一要務。
“奧迪跟上汽搞合資,無非是想擴大其在華市場份額。讓兩個中方合資伙伴形成惡性競爭,坐收漁翁之利。”在一些汽車行業專家看來,同樣是“市場換技術”,在高鐵和汽車兩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卻結果迥異,這值得相關部門以及行業深入反思并吸取教訓。
奧迪CEO卷入排放丑聞 上汽奧迪進展存新變數
2月17日,在一汽大眾奧迪年會上,對于《三亞聲明》張丕杰坦言,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基于經濟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大背景的“后合資時代”下,汽車行業也進入了精耕細作的階段。大家對此都有共識,“經銷商亦是如此,這是他們對自身長遠利益的保護。”
可以看出,相關各方對來自經銷商的阻力都不敢怠慢。另一方面,從制定《三亞聲明》開始,一汽大眾奧迪經銷商強硬反對的態度相比從前似乎有了明顯的轉變。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這種轉變呢?有奧迪經銷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于阻撓合作,數百億元虧損如何解決才是第一要務。用他的話講,阻擾合作更多的也是為解決虧損增加籌碼。
記者注意到,由于過去三年的過度發展,奧迪經銷商網絡和產品競爭力嚴重下降,導致經銷商從2014年-2016年經營虧損累計達280億元。數據顯示,今年一月份,奧迪在華銷售3.52萬輛,在華首次丟掉豪華車第一位次,35%的單月跌幅創歷史記錄,奧迪品牌目前在中國所面臨的競爭形勢愈發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
2月17日的發布會上,一汽大眾奧迪事業部總經理任思明表示:“2017年,奧迪‘品牌戰役’將在中國展開,詮釋奧迪的嶄新愿景。”事實上,盡管任思明是德方高管,但其更重要的身份卻是一汽大眾奧迪事業部總經理,代表合資企業股東雙方。這表明,中德雙方都已經意識到,“奧迪品牌”面臨嚴峻挑戰,并決心改變。
另外,據最新消息稱,在德國最近的排放丑聞案件審理過程中,被開除的高級工程師直指奧迪CEO施泰德早在2012年就已知曉排放作弊軟件的存在。作為決策者,施泰德對于品牌的整體戰略部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倘若其職位出現震動,上汽奧迪項目進程必將受到影響。
汽車產業政策需反思
“奧迪跟上汽搞合資,無非是想擴大其在華市場份額。讓兩個中方合資伙伴形成惡性競爭,坐收漁翁之利。”有不愿具名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之一,奧迪此次與上汽“再合資”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中國市場實現其利益最大化。
中國作為一個后進工業國家,改革開放之初,政府提出了“市場換技術”的思路。然而同樣的模式卻在汽車和高鐵兩個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2811.9萬輛和2802.8萬輛,蟬聯全球汽車銷量第一。讓出了中國市場,但是換到的技術卻寥寥無幾。
“以此次奧迪事件中幾家涉事方為例,奧迪母公司大眾集團近半銷量源自中國市場但是一汽和上汽從大眾拿到的技術卻乏善可陳。”該名人士表示,一汽自主車型絕大部分采用的是大眾、馬自達、豐田的淘汰平臺;而上汽集團的自主車型榮威、名爵的核心技術則是源自英國和美國。
同樣是市場換技術,高鐵不僅國內的建設神速,更走出了國門,與國際一流企業同臺競爭。是什么導致高鐵和汽車結果徑庭呢?據了解,彼時政府只指定了兩家企業能夠技術引進。一家是南車集團的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北車的長春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統籌下,中方企業以寡頭對多頭的方式成功獲得了日本、法國、德國和加拿大的高鐵核心技術,并在后續發展中受益匪淺。
反觀汽車工業,盡管政策規定了外資車企在華投資設廠生產整車,必須尋找中方的合作伙伴,但卻設定了兩家的合資名額。這使得外資車企得以以寡頭對多頭的優勢,讓中方惡性競爭,坐收漁翁之利。
有行業專家表示,合資車企在哪建廠,哪里就有稅收和就業,在利益關系的制約下,最終演變成了哪家中方車企要的技術少、當地政府給的優惠政策多,合資車企就在哪投資建廠。
“合資來合資去都成了別人的代工廠,市場是讓出去了,技術卻沒換來。”在上述專家看來,此次奧迪與上汽的合資風波,就是由當年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所導致。如何調整政策,使其真正惠及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真正能換到技術,值得相關部門以及行業反思并吸取教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