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5 22:40:25
央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表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或者說將來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也的確需要我們的監管體制做出相應的改變。“一方面,一些基本的原則不能放棄,比如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另一方面,我們的一些監管體制也會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改變。我認為,這兩方面都是構建可持續的金融生態方面需要把握的。”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2016年無疑是“監管合規元年”。
11月5日,央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合規與創新論壇”上表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或者說將來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也的確需要我們的監管體制做出相應的改變。
“一方面,一些基本的原則不能放棄,比如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另一方面,我們的一些監管體制也會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改變。我認為,這兩方面都是構建可持續的金融生態方面需要把握的。”他進一步分析指出。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亦表示,當前監管政策不斷推出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如何應對?個人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動態合規”。因為我國的監管政策也沒有完全固化定型,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必須不斷調整、跟進,形成一種雙向互動的合規格局。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之下,今年來,許多互聯網金融平臺搶灘布局“金融科技”。
“今年以來,確實很多平臺一下子轉型做金融科技了,換了概念。” 人人聚財CEO許建文表示,金融科技如果能在風控,獲客,運營等任何一個環節發揮比較大的價值的話,對互聯網金融整體的發展都非常有意義,只不過今天金融科技的層次和水平、和它未來能做的貢獻是逐次推進。
談及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國外一些國家采取的沙箱監管不錯,既保護了新的創新不斷涌現,同時又能夠比較好地限制它可能出現的外部風險。
互聯網金融后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進入2016年,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頻頻落地。
11月5日,紀敏在上述論壇上表示,“互聯網的興起對我們的監管體制提出了一些挑戰,或者說它讓我們加速了改變,比如綜合經營,綜合經營這幾年發展之快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前身就是一個平臺經濟、共享金融,它就是一種天生的混業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監管體制不做相應的改變,可能這個風險就會變得比較突出。為什么現在強調要從源頭上實施一體化、穿透式的監管,就是跟現在的監管體制不適應這樣一個現狀有關系。”
許建文亦表示,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從本質上講是考慮資產、考慮小微資產,在這個過程中,平臺的總量在逐步減少,優秀的平臺會逐漸突出。
那么,監管政策頻出的背景之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如何應對?
“現在的一個形勢就是后監管時代已經到來,和2013年鼓勵創新不一樣。”黃震分析指出,個人認為應對策略:動態合規與提前籌劃。首先,認識到互聯網金融如何走出“三無”地帶,核心是不去觸碰非法集資的底線。所謂“三無”地帶,即現在還沒有標準、沒有門坎,沒有監管到位的地方是未來要重點應對的地方。同時,他也提到,現在的合規基于互聯網金融跨界混業綜合的特點,涉及的部門特別多,互金企業需要跟他們進行對接和溝通,以及建立有關的信息渠道等。
談及未來,許建文表示,構建優質資產是p2p平臺突圍關鍵;標準化規模化建設是p2p平臺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打造多元化資金來源是p2p未來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曾剛也坦言,在今后一段時間的調整、整合和市場篩選之后,未來可能會形成相對比較穩定的生態,向著更加專業化、合作化的方向去發展。
探討對金融科技采取“沙箱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監管頻頻落地的情況之下,金融科技取代了互聯網金融成為了“熱詞”,并成為許多互金平臺布局的方向之一。
“今年以來,確實很多平臺一下子轉型做金融科技了,換了概念。”許建文分析指出,比如從p2p貸款角度講,再往細分,從獲客,到風控、營利、貸后以及服務,其實把它的每個環節切開看,金融科技到底在哪兒?能做什么?即使得獲客效益更高、風險定位更準、運營得更流暢,其實金融科技無非是在做這些事。金融科技如果能在任何一個環節發揮比較大的價值的話,對整個互聯網金融整體的發展都非常有意義,只不過今天金融科技的層次和水平、和它未來能做的貢獻是逐次推進。
許建文還進一步坦言,金融科技確實剛剛起步。如果站在“數據是未來最核心的財富”角度來看,今天互聯網滲透率、科技的滲透率才慢慢在迭代。當數據資源越來越豐富的時候,等于金融科技未來加工的能力有了一個底層的基礎數據,未來在貸款、理財、證券、保險這些都有更大延伸的潛力,最終還是給客戶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好的服務。
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劉大偉亦表示,未來所有的金融必將是由技術驅動的,“科技”,“互聯網”將不再是新概念。未來十年,將會看到機器投顧,保險科技,區塊鏈的應用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從國際經驗來看,近年來,部分國家對金融科技采取沙盒監管機制。比如今年5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推出“監管沙箱”項目,以鼓勵英國金融服務市場的創新。
“通過沙箱監管,監管一改以往被動、滯后的形象,很好地把金融科技的潮流把握住了,讓它盡量在正規的道路上發展。這個做法對中國來說也是有很大啟發的,可以借鑒它的一些經驗。”央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伍旭川早前表示。
曾剛也分析指出,沙箱監管模式是好的,封閉運行一段時間,只要不觸及底線,因為低量小,外部風險也是非常小的,在這里面去運行、發現問題,然后進行監管,再去完善模式。這樣既保護了新的創新不斷涌現,同時又能夠比較好地限制它可能出現的外部風險。
劉大偉亦坦言,“在國內可以看到近期對沙箱監管的討論也越來越多,包括我們現在的一些監管措施的包容性,也是屬于沙箱監管模式之一。這個過程中一個很強烈的體會在于,一方面需要有監管機構,需要有監管機制、監管辦法、監管工具;另外一方面第三方專業機構、獨立機構的戰略體系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