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3 01:04:08
輕松籌為代表的網絡慈善平臺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虛假慈善詐騙難題。事實上,“輕松籌”并不對各種“大病”和捐款的真實性進行實質性核實,無法從根本上防止發布虛假信息。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晶 吳悅
每經記者 王晶 吳悅
“希望大家能夠伸出友愛之手幫我救救我的兒子”,“好心人救救我”,“古田患兒小雅煊移植倉內求助,費用缺口擋生路”……
最近以來,微信朋友圈這樣的“救救我”籌款越來越多,這些內容無一例外附帶著一個名為“輕松籌”的鏈接,而當你點開鏈接后跳轉的界面顯示了求助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求助人(患者)的姓名,所患疾病,收款方信息,目標金額、已籌金額、支持次數等,捐款人可以通過點擊“幫助TA”進行捐款,捐款金額從幾元到上千元不等。這就是眾籌網站“輕松籌”目前最吸引人的地方。憑借這一充滿“慈善愛心”的特色,“輕松籌”目前估值已經達到3.5億美元,騰訊、IDG等資本已經成為其股東。
不可否認,輕松籌確實完成了眾多慈善項目。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顯示,輕松籌為代表的網絡慈善平臺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虛假慈善詐騙難題。事實上,“輕松籌”并不對各種“大病”和捐款的真實性進行實質性核實,無法從根本上防止發布虛假信息。
8月22日,民政部公布了13家入圍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名單,其中就包括輕松籌。近日,慈濟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站在慈善的角度來說,是希望看到輕松籌這類平臺出現的,因為慈善組織的資金并不寬裕,在大病、重疾方面往往無能為力,對于這類人群,公益眾籌可以起到對慈善組織的補充作用,但前提是要規范。”從輕松籌這類眾籌平臺的流行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尤其在重疾方面,求助渠道嚴重缺乏。除此之外,與傳統慈善組織相比,在“輕松籌”上發起眾籌的程序相對簡單:即求助人發布籌款項目、提交材料、平臺審核后上線、求助人在項目募集期結束后提現。公益眾籌平臺的高效、便捷也為很多急需資金的求助人解決了燃眉之急。
面對網絡求助,很多熱心的網友紛紛慷慨解囊,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通過在網絡上搜索的新聞發現,“輕松籌”微愛通道中的大病救助板塊一直飽受爭議,很多人“擔心被別人利用了同情心”。除此之外,公眾質疑的焦點還集中在平臺對于求助人的信息審核太簡單、求救人募集資金數額虛高、所籌善款使用情況不透明等。
針對公眾質疑的幾大熱點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輕松籌”公關張穎麗,她表示“輕松籌”建立了一個百人規模的項目審核團隊,會對求助人的手持身份證件照片、公立醫院的病歷診斷證明以及項目求助人或直系親屬銀行賬戶進行審核。
●記者體驗:未經審核“救救我”信息輕松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輕松籌”微愛通道中的大病救助填寫了目標金額、資金用途、設定籌款天數(平臺規定為3到30天之間),并上傳了一張照片,不過記者并未填寫患者和收款人的身份證號碼、所在醫院、所患疾病以及醫療診斷結果,令記者詫異的是,簡單填寫完畢后該項目竟然當即上線了,也可以成功轉發到朋友圈和微博開啟眾籌。
除此之外,“輕松籌”在審核項目上線過程中并不包括向求助人所在醫院或者主治醫生核實,并且求助人的眾籌金額可以由求助人自行設定,甚至可以隨時修改,如何防范故意夸大病情、募集金額虛高的問題,以及對眾籌資金提現后的使用情況等,平臺均沒有審核。
對此,張穎麗表示,通過最基本的資料等實名的東西進行審核后,平臺不對項目進行推薦,而是讓求助人發到自己的朋友圈,讓他的親朋好友對項目的真實性做一個準確的判斷,“沒有人會用自己的誠信來騙大家”。
可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2016年2月10日,一位在德國留學的白血病患者在“輕松籌”發起個人求助,希望籌款500萬元治病,后來患者不知為何將金額修改為50萬元,并在兩天后籌款成功。該事件被媒體報道后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是因為在德國注冊的大學生都需要購買強制公保醫療保險,大部分的治病和藥費是報銷的;2016年5月19日,名為“午后狂睡_Silent”的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在“輕松籌”上一位需要換髖關節的病人在眾籌后用醫保還可以報銷 85%,不僅治病還能賺錢;2016年6月1日,名為“請叫我毛大神”的網友也發布微博稱,“這個女孩說她媽媽生病了要做手術,用輕松籌來籌款,自己和朋友都捐錢給她了,但是今早看到女孩曬朋友圈,資金和生活條件都比別人好”。針對此類事件的頻發,一些網友嘲諷道:“輕松籌”不僅管治病,還管發家致富、吃喝玩樂”。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輕松籌”醫療救助項目遭到用戶舉報1150起左右,相當于每天有3起用戶舉報。在這些扎眼的舉報數字的背后,除了關系到求助人的誠信問題,還關系到成千上萬真正需要幫助者的生命。
●基本模式:收取2%手續費,估值3.5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發起大病救助時,“輕松籌”的相應界面會跳出關于微愛通道籌款的說明:“如果你需要將‘輕松籌’賬戶余額提現到銀行卡,將扣除提現總額的2%,該費用為平臺服務費。”這只是針對求助人的界面,而捐款人在實際捐款時并不知情,平臺也沒有任何提示。名為“白一日”的網友在知乎上表示,“平臺用大家的愛心來推廣自己,但卻雁過拔毛,收取2%的手續費,這個從情感和道德上都是無法接受的”,而另一位參與過“輕松籌”捐款的網友不禁提出:“平臺收取2%的手續費,難道不需要(對項目真實性)擔責么?”
針對網友的提問以及公眾的擔憂,張穎麗在回應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只是提供一個救助的平臺,平臺沒有監管權利,對于善款的使用情況,我們沒有權利進行約束。關于2%手續費的問題,這其中有一半是用于第三方支付的費用(主要是微信),屬于騰訊收走的轉賬服務費,剩余的1%才是“輕松籌”的真正收入,這部分收入被用于維持公司的運營基礎成本。”
“輕松籌”的業務板塊主要包括:嘗鮮預售(農鮮產品、私房菜等)、夢想清單(影視圖書、藝術設計等)以及微愛通道(大病救助、災難救助、動物保護、扶貧助學及其他)這三大類型。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輕松籌”醫療救助板塊共上線2.3萬個項目,籌款金額1.8億元,參與人數380萬人。按照1%的比例來看,上線僅一年多的醫療救助板塊就為平臺帶來了180萬元的收入。
截至8月17日,“輕松籌”平臺官網顯示,其累計注冊用戶8607萬,累計籌款項目98.64萬個,獲得了1.56億人次的支持。漂亮的數據讓“輕松籌”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2014年12年18日,“輕松籌”獲IDG數百萬美元A輪投資;2015年4月15日,獲唯品會創始股東兼董事吳彬A+輪投資;今年6月1日,獲2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IDG、德同資本和同道資本,目前“輕松籌”的估值已達到3.5億美元。
互聯網+的發展為網絡眾籌平臺的野蠻生長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據艾媒咨詢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國共有正常運營眾籌平臺370家,與2015年底全國正常運營眾籌平臺數量283家相比,漲幅達30.74%,是2014年全年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2.6倍。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輕松籌”模式是一種新的模式,它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而且審核也不嚴格,可復制性強。市場上這種模式的企業比較多,所以平臺必須有注冊用戶、流水等才能吸引到融資,除此之外,“輕松籌”的風控相對其他同類來說,處于弱勢,風險系數比較高,對其生存周期持懷疑態度。
此外,輕松籌官網還有一個“微愛大病互助行動”的入口,提出“健康時加入,首充10元保障30種重大疾病,最高30萬大病保障金”,截至8月21日,網站顯示已經有超過247萬人加入,募集總額超過2600萬元。記者調查了解到,該項目由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負責管理,項目確已在北京市民政局作了備案。但由于成立時間不到半年,目前還沒有發放過救助款項,也就沒有相應的明細公示。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法專家趙占領對此認為:“首充10元保障30種重大疾病,最高30萬大病保障金的微愛大病互助行動項目的模式與保險相同,微愛公益基金會必須具備保險的相關資質,報保監會部門批準,如果沒有保險資質,則不能開展此類業務。與此同時,向公眾集資的行為涉嫌非法集資。”
江蘇禾嘉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周一丁也表示,基金會在北京民政局合法批準的情況下,可以開展項目(首充10元保障30種重大疾病 ,最高30萬大病保障金的微愛大病互助行動),但是項目在6個月的觀察期內,會涉嫌非法集資的問題。
關于微愛公益基金會開展此類業務是否取得保險方面資質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微愛公益基金會的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在我們之前也有很多家在做類似的項目,都沒有保險資質,而且保監會也沒有找我們,這塊在法律上的界定不明確。”
●律師說法:平臺應對虛假信息承擔連帶責任
“輕松籌”的公益眾籌模式是伴隨著互聯網+出現的新事物,當騙捐事件出現時,捐助人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成為目前公眾熱議的話題。
今年3月16日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目前在互聯網上提供眾籌模式發起大病救助的平臺并不在少數,除了“輕松籌”以外,還包括新浪微公益和騰訊的騰訊公益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新浪公益的相關負責人余哲,他告訴記者,新浪微公益不支持個人賬號直接收款,并且項目需由具有公募資質的基金會認領、執行、監督后續的善款發放,同時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執行反饋,并且微公益平臺不收取費用,基金會將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收取管理費,也有完全不收費的,這由基金會按規定執行。關于眾籌金額的問題,于哲表示,金額是求助人自己設定的,但有一定限額,公益機構會綜合多渠道評估善款。騰訊公益與“輕松籌”的模式很類似,但是,當籌集資金目標在5萬元以上時,項目需要由公益組織認領。
公開資料顯示,“輕松籌”是由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網絡眾籌平臺,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19日,注冊資本5000萬元,股東由5名自然人股東組成,其中于亮為法定代表人。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技術推廣服務;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等,但是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得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不得公開開展證券類產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動;不得發放貸款;不得對所投資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提供擔保;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等。那么,“輕松籌”平臺是否涉嫌超出經營范圍中“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得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的限制呢?
針對以上質疑,張穎麗表示,“輕松籌”上所有醫療救助項目的發起人均為個人,屬于個人求助行為,未被《慈善法》所禁止或限制,并且“輕松籌”不是慈善組織,無需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并不違反公司的經營范圍。
那么,如果平臺上的眾籌項目出現了問題,應該由誰對虛假信息承擔責任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法專家趙占領,他表示:如果募捐平臺從募捐金額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那么平臺對上線的項目就具有審核的義務,包括對求助人身份和捐款事由是否真實進行審核,如果平臺沒有盡到合理的義務,一旦項目存在虛假情形,則平臺對于求助人的侵權行為可能構成“明知”或“應知”,將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除此之外,目前我國對于募捐平臺這種模式的監管比較落后,相關部門有必要對其進行規范。
“當發生騙捐事件時,如果平臺只是按照流量收取商戶的廣告費,那么平臺不承擔責任;如果平臺從求助人身上收取了2%的手續費,那么平臺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騙捐的求助人,按照詐騙罪承擔刑事責任,平臺則承擔連帶責任。”江蘇禾嘉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周一丁也如是說。
周一丁還表示:“向社會不特定的人群募集款項的話,參與募集的人數超過200人就涉嫌非法集資了。”北京邦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焦曉菲與周一丁持有相同的看法,同樣認為平臺涉嫌非法集資,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把眾籌項目發布在朋友圈和微博上,也算向不特定人群募集資金。
不過,趙占領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如果募捐項目是真實存在的,即使參與募集的人數超過200人也不涉及非法集資問題,如果項目本身是虛假的,則直接按照詐騙罪承擔刑事責任,平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作為傳統公益慈善的重要補充,不可否認公益眾籌平臺為很多需要幫助的求助人提供了便利,但在沒有良好且完善監管的前提下,這類項目很容易成為網絡詐騙者的樂園。
對此,趙占領律師的忠告是,捐款人通過朋友圈或者其他途徑看到捐款信息時,首先要核實項目本身的真實性,只有在確認(真實性)后再進行捐款,防范善心被人利用。
記者觀察
網絡慈善監管靠自律 無異用規則漏洞考驗人性
前幾天聽說一件事,一位朋友A某天在微信上接到一位很久不曾見面的朋友B發來的消息,說是B的朋友C的家人得了大病,需要籌錢治病,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輕松籌的鏈接。朋友A并不認識C,也不知道C是否真的有大病,以及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錢來治病,但在B的極力勸說下,A礙于情面多少也捐了一點錢。
這位朋友A的做法可能恰恰是輕松籌等網絡慈善眾籌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朋友圈發起募捐,熟人們大多不會追究真實性以及必要性,再通過熟人的朋友、朋友的熟人擴散出去,變成一張關系網,從而“輕松”籌得資金。
但正如朋友A所疑慮的那樣,這位求助人是否真的有大病?是否真的需要他在輕松籌上所發起的募捐金額那么多的錢?誰來為這些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信息真實僅靠自律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過程中,曾經親身體驗了一把注冊發起募捐的過程,非常簡單,甚至信息還沒有給全就可以發起籌款了。輕松籌方面的說法是,信息真實性由發起人負責,因為求助信息是發在自己的朋友圈,“沒有人拿自己的誠信騙錢”。
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這樣做等于是說,輕松籌的信息真實性,只能依靠求助人自律。事實上,朋友圈中一樣充斥著各種虛假廣告、偽劣商品,指望朋友圈對募捐信息產生“自凈化”功能,顯然并不現實。
特別是涉及到慈善行為時,公眾希望看到慈善信息的透明性,包括求助信息是否真實,資金是否必要,以及善款去向和使用情況。
而在輕松籌現有的規則設計下,上述問題都沒有答案,更多只能靠求助人自律。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就以此途徑來詐騙呢?按這個流程應該不難拿到錢,從這個角度來說,“輕松籌”至少給出了一個挑戰人性貪婪弱點的機會。
慈善平臺監管仍存空白
按照我國最新出臺的《慈善法》,輕松籌這樣的平臺并不違規,并且它剛剛通過了民政部關于網絡慈善平臺的審批。因為平臺本身不是善款收集方,按公司的說法,他們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由求助者個人發起,資金最后也將歸集到求助者手中。
但平臺本身收取2%的費用是否合規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所有善款都是先進入第三方賬戶,扣除2%的費用后再轉給求助者。而在微愛大病互助行動相關的基金中,已經沉積了超過2000萬資金。那么問題來了,在捐助者的錢支付出去與求助者收到錢之間的這段時間,誰來監管善款不會被用作他途?
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這些問題仍然沒有規范。
雖然通過互聯網眾籌平臺解決一部分人大病醫療中的費用缺口,本身是一件善舉。但如果因為規則設計的漏洞而成為少數人“輕松”斂財的工具,那顯然也是與平臺方的初衷相違背的。
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這種“法規制定跟不上新情況”的問題也許會長期存在。也希望盡快有相應的監管法規出臺,讓更多人的善心不被濫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