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28 00:52:49
◎余豐慧
近期,中國債券市場非?!盁狒[”,兩種現象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首先,企業債市違約越來越多,已經侵蝕到歷來確保剛性兌付的央企和地方國企。有統計顯示,自2015年以來,已有8家國企債券違約。包括:保定天威集團、中國中鋼集團、中國鐵路物資公司、東北特鋼集團等。
其次,發債流產事件接連發生。國企債券違約對金融市場更深刻的影響或許還未看到,但其已經引起了債券接連取消發行的情況。上清所和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今年4月以來,至少有103家發行人取消或延遲了共計1173.8億元人民幣的債券發行計劃,金額是去年同期約3.4倍。
對于有企業債券相繼違約和發行流產的情況,有人認為,國企債券違約可能對中國投資的大環境帶來一定影響。其關鍵在于這些國有企業發行的債券深刻滲入了中國金融體系。事實上,企業發債特別是央企國企發債已成融資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且規模會越來越大。以今年3月份為例,3月的社會融資總量是2.34萬億元,這里面股票融資只有560億元,但是債券融資高達7000億元,超過當月1.3萬億元新增信貸的一半。一旦債市違約力度較大,對企業、債權人以及整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不過,一些根本性問題必須理清楚,否則就很難解析企業債券違約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首先,企業特別是央企國企債券能不能違約、該不該違約。主要看什么呢?從本質上來說,應該看企業經營狀況能否支撐住債務,經營收入或短期流動性能否覆蓋債務本息?這才是違約與否的根本性決定因素。
長期以來,剛性兌付對市場經濟帶來破壞,扭曲了市場規律,使得經濟企業金融中積累的問題與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為何企業債券不能打破剛性兌付?關鍵看其該不該違約,是否有能力支付。大家可以發現,債券違約或發行流產企業,都集中在煤炭、鋼鐵、采礦、建筑材料、造船業等周期性和資本密集型及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同時,這些行業大多是資產負債率達到80%以上的企業。這兩大因素決定了債券違約實屬正常,不違約反而不正常。
可以預見,債券違約和發行流產企業將會越來越多。其中的一個基本規律是,高負債高杠桿企業在宏觀經濟順風順水、一路向好的情況下,高債務率或會被逐漸稀釋,但在經濟下行情況下,高債務風險就會暴露出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債務違約。正如巴菲特所言:退潮了才能看出誰在裸泳!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上周指出,全球企業債務違約已達到金融危機時期以來最高水平。
同時,必須看到,多年來,盡管政府沒有明確承諾,但債券投資者普遍認為,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券兌付將由政府兜底,風險極小。國企等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是投資者認為,這些債券背后有政府或明或暗的擔保,或者退一步說,政府為了顧及當地的信譽和融資環境的大局,絕對不允許出現違約事件,哪怕出現違約,也會想各種各樣辦法來兜底。其實,一切都應該按照合同契約來執行,政府有明文規定的,或者有擔保合同協議以及其它法律認可的擔保形式的,政府作為第二保證必須履約。否則,債權人必須自己承擔后果。
目前,債券違約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筆者認為,發生所謂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購買企業債的債權人不是“大眾”而是“小眾”,其中銀行與基金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債權主體。銀行與基金公司必須承擔投資風險,風險向社會大眾擴散的概率較小。需要強調的是,銀行如果是用表外理財產品資金購買的,銀行必須承擔全部風險而不能轉嫁給理財產品購買人。只要把握住這點,就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
企業債券違約雖然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經濟金融現象,但對中國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打破剛性兌付,讓市場的歸市場,或是企業債違約的最大“貢獻”。同時必須看到,發債頻現流產,正是債券違約的市場約束機制發揮了作用。從違約風險約束企業必須謹慎發債。對于債券投資人來說,也是最大最現實的風險教育,今后包括銀行、基金等機構,都必須謹慎投資企業債,只有這樣,這才有利于培育健康正常的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