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21 20:28:56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認為,隨著新生態的日臻完善,阿里考慮更多的是促進內需、解決就業、拉動農村經濟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3萬億只是個新起點。”
每經編輯|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自2003年成立淘寶網以來,阿里巴巴已經初步完成了“網上經濟體”的生態建設。
3月21日14時58分37秒,阿里巴巴集團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GMV)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該財年內(2015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有望超越沃爾瑪,成為全世界最大零售平臺。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認為,隨著新生態的日臻完善,阿里考慮更多的是促進內需、解決就業、拉動農村經濟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3萬億只是個新起點。”
互聯網商業模式分析師郝智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盡管阿里巴巴和京東在銷售方式上不一樣,但阿里巴巴和京東在GMV方面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從此方面來看,電商的老大和老二的座次恐怕不可能再改變;另一方面,越大其實越難做,這也是前陣子張勇為何一直在倡導網紅經濟的原因,體量已經如此之大,若不做一些改變將無法適應新的變化,也是非常危險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垂直細分,如果不能在垂直細分領域做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將來不僅空剩名號,甚至還可能受到其他威脅。”在郝智偉看來,阿里巴巴首先要做的是趕時間保證網紅經濟能做起來,讓他們在細分市場不會被別人攫取更多;其次就是要走出去,在國外的市場開拓;再次就是沉下去,在農村市場做。
下一個目標是6萬億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一如既往地擁抱傳統經濟,積極做傳統企業“互聯網+”的助推器。
在艾媒咨詢CEO張毅看來,阿里巴巴GMV突破3萬億是世界商業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3萬億只是個新起點,阿里巴巴接下來的目標是:2020財年,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平臺成交額過6萬億元人民幣的公司;2024年,伴隨商業生態的全球化,阿里巴巴將進一步成長為一個服務20億消費者和數千萬企業的商業平臺。
張勇表示,下一個目標是成交額過6萬億,這意味著阿里不僅要做中國新經濟的代表,更要對全球經濟負起責任。在他看來,GMV只是創造價值的一種體現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我們對企業提供的價值,從簡單的銷售渠道變成多元化的商業基礎服務,包括品牌認知、客戶關系、提升管理和運營效率、數據保管和分析、云計算等。”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阿里巴巴將創新發展的魅力展現得一覽無遺,其突出表現在“云、網、端”新商業基礎設施逐漸形成:“云”是指云計算;“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
作為運轉這些商業基礎設施的新能源——數據的挖掘和利用能力成為生產率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所在。因此,數據作為獨立要素,與土地、資本、勞動力被視為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
對此,國內知名互聯網+專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數據表明,阿里系電商平臺繼續在中國零售電商市場“一枝獨秀”,并保持較為強勁增長勢頭。它將進一步擠壓其他零售電商平臺市場空間,乃至中小電商“生存空間”;互聯網行業“贏家通吃”的叢林法則效應還將進一步顯現,整個電商行業“百花齊放”的多元化健康格局到來依舊任重而道遠。
曹磊認為,該數據既得益于阿里系平臺在過去一年的調整、整合、升級等內部“閉環”生態產生的“協同效應”與內生式增長,也離不開外部外延式大手筆并購,更離不開中國零售市場消費穩中有升的宏觀大背景。但他也表明,基于消費品網購的零售電商市場“紅利”(人口、流量、滲透率、免稅等)已接近消耗殆盡,未來前景尚不明朗。預計:未來整個中國電商市場新增長點和看點在于生活服務電商(如美團點評、攜程、滴滴快滴等服務消費轉型)、工業品與大宗品電商(如生意寶、慧聰網、上海鋼聯、找鋼網等服務實體工業制造業的電商交易平臺)。
專家:不能單方面看數據
無論如何,阿里巴巴有望超越舊時代霸主。
2月18日,沃爾瑪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截至1月31日的2015財年年度營業收入下滑0.7%至4821億美元,據S&P Capital IQ data數據分析公司統計,這是該公司自1980年以來的首個年度銷售下跌,被外界稱為“35年來最差業績”。
沃爾瑪增速停滯,而阿里巴巴則高歌猛進。2015年Q4,阿里總交易額(GMV)達9640億元,同比增長22.5%。同期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為8.49萬億元。阿里平臺的交易量占全國社會零售總量的11.36%。
雙方的差距被迅速抹平。而實際上,阿里巴巴對沃爾瑪的超越已經在發生。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9月19日在紐交所上市后,市值就曾一度超越沃爾瑪。2015年,在英國《金融時報》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上,阿里巴巴以排名第13位的成績首次上榜,領先亞馬遜一位。
1962年創立的沃爾瑪是世界零售業的霸主,1991年成為美國第一大零售企業,2001年以后連續名列世界500強第一。
阿里巴巴與沃爾瑪完全不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2015年曾經這樣來描述雙方的差異:“沃爾瑪銷售額達到3萬億人民幣,花了230萬人,而我們在淘系里完成3萬億的話,是幾千人。這是完全新的技術、新的理念,完全調動了整個社會的資源,是一種讓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富裕的理念。沃爾瑪是自己買自己賣自己采購自己做,我們是要更多的人參與。我們不是自己招聘多少員工,而是我們創造社會上巨大的就業,保守估計1300萬的就業,還不包含其他各種各樣衍生所誕生出來的就業。3萬億在中國相當于一個中大型省的GDP。”
對此,長期研究零售領域的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院長楊謙認為,阿里巴巴超越沃爾瑪可能只能從成交總額的數字上來講,阿里巴巴的這個成交總額值得思考,但阿里巴巴與沃爾瑪的實體零售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單方面的看數據。
楊謙表示,未來的零售業并不像大眾所看到的沒落,阿里巴巴成交總額有望超過沃爾瑪這樣一個事實,將成為沃爾瑪后期運營的動力。過去大眾們看到更多的是互聯網產業分食實體產業,未來實體產業可能會借助互聯網與純互聯網產業競爭,發揮實體產業的作用。沃爾瑪在過去的大數據與信息化方面有著一定的積累,在未來會有一定的出色表現。
在楊謙看來,互聯網電商與傳統零售業未來可能會走向融合。阿里巴巴發揮了互聯網在市場上的優勢,所獲得的成交總額數據實際上反映了平臺效應產生的規模,平臺效應是未來互聯網產業的一個趨勢,但如果實體產業能夠將過去的客戶積累、商品增交與互聯網結合,將會和互聯網產業有一定的區分,會打開另一個不一樣的市場。
楊謙指出,未來幾年是實體產業的一個關鍵時期,即如何利用互聯網將實體經營的優勢發揮出來,未來實體產業需要克服的問題是租金與人工,如果實體產業借助互聯網找到好的結合點,就相應地解決了人工的問題,且傳統商業利用商業地產的競爭也會減少租金,從而減少成本。
“同時互聯網產業也在進行細分,細分的趨勢說明實體零售業有一定的市場。”楊謙進一步補充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