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9 01:15:40
◎譚浩俊
1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5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這也是工業企業利潤多年來的首次下降。
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下降加劇效益下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減少60519億元;因原材料購進價格下降,企業主營業務成本減少45753億元,兩者相抵,利潤凈減少14766億元。這似乎意味著,PPI下降蠶食了工業企業近1.5萬億元的利潤。
粗略一看,這樣的分析和測算有些道理,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種算法其實不太科學。假如這樣的計算站得住腳,豈不是PPI越高企業的效益就越好,那就把重點放到拉動PPI好了。顯然,這容易產生誤導。
筆者并不否認PPI的持續下降確實會對企業效益帶來一定影響,但是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不是玩數字游戲,也不是簡單的收入和成本加減就能知道利潤降低多少。營業收入和原材料成本之間,確實存在著對應關系,但前提是各種外部條件完全一致,而不是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顯然,在工業企業利潤問題上,存在比較多的外部因素。
首先,市場供求關系是否平衡,是PPI對企業利潤影響非常關鍵的因素。這里所說的市場供求關系不是指市場競爭下的供求關系,而是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是否存在不協調情況下的供求關系,重點在供給端。如果供給端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那么供求關系的變化就難以反映真實的市場需要,而會受到太多非市場因素的影響。
而現在的市場供求關系是在產能過剩下造成的不規則狀態,很多產品的價格是失真的。如鋼材價格就與實際需求難以形成有效的對應關系。也正因如此,PPI的變化就不可能在鋼材價格上得到充分反映,其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也會失真。
其次,壟斷對PPI和利潤的對應關系也有很大的制約。目前,電力、成品油、天然氣包括部分煤炭等基礎原材料的價格,還處于壟斷或半壟斷狀態,市場沒有完全起到決定性作用。
以電力為例,上游煤炭價格大幅下跌,電力部門成本降低,煤炭價格下跌對PPI的影響也就形成了。但到了電力部門,由于電價尚未放開,其提供給下游企業的電力產品出廠價格仍處于高水平,帶給下游企業的成本就難以降低,那么對PPI的影響自然要比煤炭小。
相反,下游企業在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價格沒有降低的情況下,其生產的產品價格卻要由市場決定。在多數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價格能夠達到什么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于是,下游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原材料成本之間就難以形成合理的對應關系,PPI在這些企業之間的影響就會失真。
應該說,這種現象在所有與壟斷行業有關聯的企業中都是存在的,其對PPI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為什么國際原油價格跌幅這么大,但對成品油價格的影響卻明顯不足,這與上游壟斷和行政管制密切有關。縱然這樣的管制對保護環境有好處,但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確實存在。
實際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還是產能過剩帶來的供求關系不平衡,導致產品價格失真,市場需求無法支撐高產能下的產品價格。特別是最終產品價格,由于需求不足,普遍出現了下跌,在勞動力成本、固定成本、財務成本等不變或增加的情況下,最終產品價格下跌,自然會對企業利潤產生嚴重影響。
筆者以為,PPI對企業利潤的確也有影響,但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且不是主要方面,更不可能影響幅度達到近1.5萬億元。殊不知,PPI持續下降恰恰是產能嚴重過剩帶來的,是市場供求關系被打亂造成的。要想PPI不再下跌,就必須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把過剩的產能壓下來,把過高的成本降下來,把過高的庫存減下來,把過高的杠桿降下來。
一旦這些問題解決好了,PPI也就會依據市場規律運行了,企業利潤也會在產能平衡、杠桿合理、成本穩定的基礎上慢慢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