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3 01:12:5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陸慧婧
◎每經記者 陸慧婧
債券市場違約風波頻發,置身其中的基金公司也不斷“遇險”。
繼富國基金公告上海市一中院受理富國新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基金起訴山水債券交易糾紛一案后,鑫元基金、海富通基金與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的公司債券交易糾紛案件也即將開庭審理。
與此同時,債券專戶風險逐漸暴露。國聯安等基金公司專戶產品持倉的東飛私募債,因債券發行人涉嫌欺詐發行債券已被立案偵查,目前正在等待司法機關出具最終結果。
除了反思內部風控流程之外,面對債市違約風險頻發,有基金公司人士建言建立垃圾債交易平臺,為機構處置違約債券增加流通渠道。
基金公司債市頻“踩雷”
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15山水SCP001”超短期融資券到期違約的影響正不斷擴大。
近日,富國基金率先公告稱,由于“15山水SCP001”不能按期足額償付,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富國基金代表富國新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基金起訴“15山水SCP001”發行人公司債券交易糾紛一案。
富國基金同時公告稱,2015年11月11日“15山水SCP001”中債估值、中證估值與清算所估值發生明顯差異。經公司對山水水泥相關行業公司的綜合分析和研究,認為當前企業的資質對該債券的清償保障程度較高,經與托管銀行協商一致,決定對該債券繼續沿用前一日中債估值定價。
“截至11月11日,山水債的中債估值只有45元,富國基金依舊沿用前一日估值,有利于之前入場的基金持有人,投資者可以按照原價贖回。”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分析稱,從另一方面看,山水債違約起因是公司控制權糾紛導致的融資能力下降,公司資產依舊具備償付能力,山水債也是目前違約債券中資質較好的一只,不過未來償付情況依舊不得而知,富國基金的估值決策意味著基金公司承擔了債券可能違約的風險。
據了解,自11月12日起,富國新回報混合基金只開放贖回功能,且自11月26日起,基金凈值增長率已無波動。
更多“涉事”基金公司浮出水面。上海市一中院開庭公告顯示,鑫元基金、海富通基金與山東山水水泥集團的“公司債券交易糾紛”案件陸續開庭。
基金三季報披露,除了富國新回報,鑫元貨幣A類、建信嘉薪寶貨幣等5只基金均持有“15山水SCP001”。不過,鑫元基金回復稱,旗下貨幣基金所持山水債已清倉,涉案產品是公司旗下專戶;海富通基金也表示公司專戶產品持有山水債。
與此同時,部分基金公司專戶產品也因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相關民事裁定書披露,國聯安、富國兩家基金公司所持有的東飛馬佐里紡機私募債到期違約,債券發行人因涉嫌欺詐發行債券一案已被鹽城市公安局立案偵查。此外,長盛基金也曾起訴保定天威集團有限公司票據糾紛。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基金業協會日前在一次內部通報會上向多家基金專戶及子公司負責人提示,目前投向債券的專戶產品存在兌付風險、杠桿過高、集中度較高、估值過高等四類風險。據基金業協會內部通報,37只資管產品持有少量違約私募債券,存在兌付風險;另有14家公司的37只產品杠桿倍數、質押率偏高,可能面臨較高的市場風險。
建議搭建交易平臺
除了注意規避風險,基金公司更關注債券市場交易平臺的完善。
“宏觀經濟下行,債券違約常態化,基金公司規模日益增長,債券投資上遇到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事。”上述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資總監稱,基金公司應檢討內部是否有合理的風控流程;外部則應探討債券市場交易體系的有效性。
“目前基金公司的困境在于,到期違約的債券現在只能作為待處理資產放在賬上,既沒有估值也不能流通,除了由基金公司股東或者基金公司自己承擔,沒有其他處置辦法,這個是不可持續的。”該投資總監稱,從監管者層面考慮,目前應該搭建一個類似銀行壞賬處理體系的垃圾債交易平臺——違約的債券可以30或50塊賣掉,同時專門有一類產品做垃圾債投資,這類產品的客戶愿意承擔風險,能夠承擔很長的處置周期,資金可以放置兩到三年,回報相對也很高,同時肩負著使市場更為有效的責任。
一位券商資管固定收益部總監也關注到資管機構中高收益債投資的動向。“現在大型機構或者私募都在關注垃圾債投資機會,目前大部分機構仍處于考慮階段,不排除少部分私募已經開始試水垃圾債投資。”其分析稱,“大家都不愿對外宣傳,賣的人覺得買到違約債券不值得張揚,買的人也會擔心收回的垃圾債未來的處置情況。”
“山水債最后一天仍有幾筆成交,說明有機構正在關注垃圾債市場。”上述券商資管固定收益部總監分析。
一位基金公司督察長則表示,投資中的風險和收益是相互匹配的,未來應該把公募基金客戶和能夠承擔高收益債風險的專戶客戶區分開來,公募基金面向普通投資者,應該嚴格控制風險,而門檻較高的專戶投資未來或可涉足垃圾債投資領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