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01 02:21:26
那么,寶能系任性舉牌萬科,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者,還是資本“大鱷”謀求控股?這對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和企業格局,將會產生何種影響?
每經編輯|李宇嘉
◎李宇嘉
近期,資本大鱷寶能系連續三次舉牌萬科,并以15.04%的持股比例一舉超越央企華潤,晉級全球最大住宅開發商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打破了后者近15年的股權結構平衡。
去年以來,股指幾經大起大落,這也為舉牌“被低估者”創造了機會。于是,“野蠻人”敲門在資本市場頻頻上演。
那么,寶能系任性舉牌萬科,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者,還是資本“大鱷”謀求控股?這對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和企業格局,將會產生何種影響?
自1994年轉型專做房地產以來,萬科經歷了兩次管理層與股東控制權的調整,一次是1994年的“君萬之爭”,另一次是2014年萬科事業合伙人制度的“管理大手術”。巧合的是,這兩次分別是萬科開啟第二次和第四次轉型的時間節點。擊退君安聯盟后,通過引入第一大股東華潤,筑起了抵御“野蠻人”的天然屏障。
盡管股權比較分散,但萬科的實際控制權一直掌握在公司管理層手中,前有王石,后有郁亮,而分公司一把手也大多是行業明星。這種股權和管理結構鑄就了獨特的“萬科模式”。
近年來,在互聯網深入各行業的知識經濟時代,房地產行業也進入了“白銀時代”,萬科也開啟了第四次轉型之旅。
不過,由于萬科股權極其分散,轉型的艱辛和失敗全部要由管理層承受,而轉型成果(估值抬升和分紅)則基本由股東分享。為避免“賺著職業經理人的薪資,操著大股東的心”,萬科在2014年開啟第二次股權結構再造——事業合伙人制度。
但是,“一股獨大”是資本市場認可的游戲規則。即便資本對轉型的貢獻不大,也可以通過舉牌,輕而易舉地攫取經營和轉型紅利。在我國樓市、股市快速發展近20年后,資本“大鱷”有很多。寶能系連續舉牌萬科,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下。在各方保持緘默,管理層和董事會席位改組短期不會發生的情況下,我們無從判斷寶能系的底牌是財務投資還是謀求控制權。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資本市場對龍頭房企價值被低估的共識。
去年7月到今年上半年,在主板28個行業中,房地產估值基本排在倒數第四位左右。無論從行業機會還是轉型前景,未來都將是龍頭企業的天下,市場投資價值顯現。
在探索轉型上,龍頭房企也會率先獲得突破,這將極大提升估值水平。行業下游一直被認為是房企轉型的“藍海”。經過15年高速發展,我國已積累了大量存量物業,為現有住戶提供增量服務(如物業管理、社區養老、社區金融等),這將是未來房企盈利源泉。
龍頭房企掌握的存量物業最多(萬科是第一個物業管理面積過億平方米的開發商),也就掌握了未來轉型的流量入口。從資本市場來看,龍頭房企轉型的每一個舉動,都將抬升估值和投資價值。
此外,寶能系三次增持時機絕佳。7月11日首次增持,發生在應對股市急跌時,萬科管理層拋出“百億回購計劃”(股價低于13.7元時啟動百億回購),管理層回購彰顯對未來經營和發展的信心,加上國家隊進場,安全邊際凸顯。7月24日再次增持,發生在統計局定調全國樓市從“企穩”轉向“回升”,以及萬科即將發布上半年業績之時。8月26日第三次增持,發生在股指震蕩下行,萬科管理層第二次回購之前。無論是從估值水平(萬科PE11倍左右,僅相當于行業均值的60%),還是分紅角度,抄底萬科機會凸顯。
萬科股權變動尚未塵埃落地,但無論結局如何,寶能系舉牌都將是萬科第四次轉型與發展中的決定性事件之一,也是我國房地產市場跨時代的標志性事件。
股權結構決定公司治理和激勵機制,萬科轉型需要繼續發揮管理層的精英角色。但在1600億元的龐大市值下,實力有限的事業合伙人增持效果不足,這是萬科轉型激勵的最大制約。
希望寶能系與萬科管理層從分享房企轉型長期紅利出發,構建有效的股權結構和激勵機制。在助推萬科成功轉型的同時,給業內其他房企樹立標桿,這樣的結局實乃我國房地產轉型與發展之幸事。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