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9 01:10:07
◎陸婭楠
暢想一下回家的場景:車入地庫,小區電梯自動下降等候;無須掏鑰匙,進門只需要人臉識別,入戶時燈光自動點亮,家中溫濕度立即調節到最適合你的舒適度,娛樂系統根據你的興趣提示最新節目,餐廚系統則根據你一天攝入的卡路里和營養結構測算提供晚餐菜譜……
這不是美國科幻片里的未來世界,而是當下中國房地產界正在“烹制”的熱門“大餐”——智能家居。剛過去的5月,樓市回暖跡象明顯,但房地產大佬們并未放慢轉型突圍的腳步。萬科、方興、華遠、保利紛紛擁抱“互聯網+”,打造從住宅到社區的“智能管家”。如今,房地產業創新升級已經從概念落到實際項目,真有點既“喊破嗓子”又“甩開膀子”的味道。
“窮則思變”,去年樓市深度調整給長期“旱澇保收”的房地產商們敲響了警鐘。過去十幾年來,消費者長期積攢的購房需求集中爆發,而住宅建設周期相對較長,造成了市場的供不應求。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房價超越地塊特點、房屋功能、配套服務等成為最受消費者關注的交易要素。然而,當中國戶均擁有住房超過1套,全國待售住房面積還有6億多平方米時,“拿地為王”“高周轉”這些很實用、用慣了的生意秘訣恐怕很難再成為行業成長的不二法寶。去年,打折樓盤并不少見,溫州等地甚至出現了“腰斬價”,市場反應卻波瀾不驚。可見,供求關系一旦扭轉,價格戰也就不太靈光了。
換言之,當中國住房市場從絕對短缺邁向供求基本平衡、局部過剩的階段時,消費者的需求不一樣了,行業成長的動力必然轉換。
過去,大家追求住上自己的房子、住上大房子。現在多數有購買力的消費者已經擁有住房,價格再優惠也很難低于當年的購房成本,更何況隨著土地資源約束加強,未來置地成本不可能降低,哪個精明的商人也不愿意“賠本賺吆喝”。
因此,要刺激改善性需求,開發商們必須重新聚焦房子本身,讓房地產回歸“房”字為先的本質,提供真正宜人、便利的居住環境和更舒適、個性化的住宅空間。
對未來市場而言,房子比房價更值得關注。開發商們現在擁抱“互聯網+”本質上就是通過大數據,打造更宜居的住宅。這種努力不僅是創新,更是在補課。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小到電視、手機,大到汽車、火車,中國工業產品的代際更迭讓百姓得了實惠,更支撐了中國市場持續的高速增長。可我們十幾年前造的房子和如今的相比,除了高度、外立面有變化之外,沒有本質差別,甚至一些粗放的質量問題仍然屢見不鮮。
改變行業現狀,掌握顛覆性創新,提供更適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化產品,這是從短缺經濟邁入買方市場后,產業二次飛躍的空間,更是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房地產業繞不開,也躲不過。
或許今天很多人還看不懂房地產與互聯網的結合究竟能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但是,守舊者亡、創新者生,這是所有行業的金科玉律。如果互聯網能讓房子更合我們的心意,不管開發商們進行怎樣的營銷,我們都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為《人民日報》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