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4-14 22:03:38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機上誕生一種商業模式并非易事,樂視超級手機希望延續電視端商業模式,通過套餐及會費形式收入增值服務費的模式是否能被大眾所接受成為關鍵。
每經編輯|張斯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4月14日,超過5000人聚集在北京萬事達中心內,等待樂視超級手機的亮相。近一年未公開露面的樂視CEO賈躍亭再次以顛覆者角色現身,與美國硅谷同步正式對外發布了樂視全球首個生態UI系統EUI,以及全球首款樂視超級手機,包括樂視超級手機1、樂視超級手機1 Pro、樂視超級手機Max等三款旗艦手機。
而在樂視手機曝光的前兩天,賈躍亭一封公開信瞄準蘋果毫不客氣的炮轟其封閉。這更是讓即將露面的樂視手機充滿了話題。
在今日的發布會現場,賈躍亭依然沒忘記跟蘋果叫板,他強調樂視在設計、工藝、配置、視頻生態、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超越蘋果。而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媒體采訪時,賈躍亭卻一度哽咽,“樂視是命運多舛的公司,我過去一年也是如此,這和樂視挑戰自我的性格和精神有關,難免被誤解,也遭遇各種攻擊和負面消息,我個人去年也遭遇病痛折磨,但我們不向命運低頭,即便沒有我,團隊依然能夠帶領樂視走下去。”
手機已啟動融資
當天下午,賈躍亭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抨擊蘋果的封閉阻礙了產業的創新和進步,強調樂視在設計、工藝、配置、視頻生態、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超越蘋果。
賈躍亭透露,樂視生態各項業務,自己已經投入50億元到70億元,未來非上市公司會開放50%的股份給管理層和合作伙伴,為了公司發展,自己在樂視網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也可以不斷降低。
據了解,樂視移動智能是樂視控股直屬子公司,正在尋求獨立融資,已經有十多家基金和投資機構表達投資意向,未來不排除海外上市。
“手機確實已經啟動融資了,很多投資者對手機業務感興趣,目前融資工作正在順利有效地進展中。”面對融資傳聞,賈躍亭給予了肯定回復。同時他表示,資金一直不是優勢,是短板,很少做股權融資,上市體系的股權融資只有一億多美金,這在全行業是絕無僅有的,希望把更多的股權分享給團隊。
在賈躍亭看來,樂視生態橫跨六產業,能否打造合適的生態組織,對樂視更為關鍵,只有組織打破邊界,才能打破各個行業的融合邊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機上誕生一種商業模式并非易事,樂視超級手機希望延續電視端商業模式,通過套餐及會費形式收入增值服務費的模式是否能被大眾所接受成為關鍵。
對此,賈躍亭認為,大家看到的只是表象,一個產品是否具備長期的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這個產品的本身是什么。樂視做的不是一臺手機而是一個完整的移動互聯網系統。所以,樂視生態打造一個新品類,就像當年的超級電視,生態的協同效應最重要,營銷模式等是次要,樂視能提供的生態服務,比如電影、電視劇、體育內容以及超級電視等,可以讓手機實現硬件免費和流量免費。
目前,樂視上市公司市值已經超過100億美金,對于資本市場的表現,賈躍亭稱樂視不關心股價和市值,當樂視生態發揮整合效應,樂視股價依然有極大想像空間。“樂視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造生態型的組織和人與人的密切協同,實現化學反應。”
EUI重新定義入口
在樂視超級手機發布會上午場,樂視發布全球首個生態UI系統。樂視手機UI研發副總裁馬麟表示,EUI是全球首個生態UI系統,它將統一覆蓋樂視TV端、手機端、汽車端,實現同一個樂視生態下的互聯互通、無縫連接,各個智能終端UI系統并不孤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體驗中發現,Mobile版EUI系統一改目前手機UI系統桌面上皆是APP的常規思路,全球首創了多類型的桌面形式。也就是說,以應用桌面、樂見桌面、lIVE桌面實現,這些桌面分別代表所要呈現的APP內容。
樂視認為,這種多類桌面之間互聯互通、無縫連接,從而最大程度的實現智能手機和用戶之間的意識流交互方式,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和交互方式。
在此之前,樂視移動總裁馮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樂視做的手機是包子,“包子餡兒”才是樂視手機的核心優勢。馮幸所談到的包子餡兒正是EUI系統所帶來的強大內容分享。
在問及樂視手機今年銷售的預期目標時,馮幸透露,目標是百萬量級,2016年的銷售目標是千萬量級。
而值得注意的是,賈躍亭表示,樂1讓國產旗艦手機從2000元進入1500元時代。這意味著,國內智能手機或再次掀起價格戰。
此外,針對海外市場發展計劃,賈躍亭表示,全球最重要的手機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和印度,會注重海外投入,對于海外市場可能遭遇的專利問題,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COO梁軍表示,樂視沒有僥幸心理,隨時準備和專利擁有者公司進行商業談判,付出合理成本代價。
談到手機和樂視電視、汽車未來的聯動,賈躍亭表示,超級汽車進入全力研發階段,團隊組建已經完成,樂視手機未來不只是為汽車提供操作系統,目標是成為“獨立的駕駛員”。據透露,樂視網上市公司的資金不會投入汽車業務,超級汽車會面向全球進行融資,目前在積極和政府相關部門溝通資質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