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01:07: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孫嘉夏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孫嘉夏 發自上海
被視為上海國資改革 “關鍵一招”的國有資產流動平臺,即將開始實質性運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上海國際集團與上海國盛集團已被確定為兩大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徐逸波在近日召開的上海市“兩會”上介紹,將首先通過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運作制度,隨后分步驟將相關的國有股權注入到上述兩大國資流動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動國資流動平臺實質性運作。
徐逸波同時透露,2015年上海國資改革將在國資流動平臺規范運作、推動集團公司整體上市、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轉制和創新轉制及建立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四個方面爭取有新的探索。
打造國資流動平臺
1月22日下午,上海市市委書記韓正在參加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市國資委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時表示,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改革的根本立足點是促進企業的發展,而不是立足于政府怎么管。
韓正表示,2015年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工作將圍繞三方面加快突破:一是“科學監管,管好國資,放開企業,緊貼企業需求,建立健全科學的機制,依法依規進行監管”;二是“有效激勵,企業所處的行業、規模、市場各不相同,激勵機制不能‘一刀切’,關鍵是有效”;第三則是“嚴格規范,明確企業領導班子和派駐企業人員的職責、底線和硬約束,理清國資黨委、國資委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明確相關禁令”。
這其中,打造國資流動平臺,被視為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一招”。
在目前上海確定的兩大國有資本流動平臺中,上海國盛集團側重于以非金融投資為主,上海國際集團則是戰略控制型的以金融投資為主的綜合投資集團。2014年,兩大國資流動平臺已有頗多動作,如上海國盛集團已完成了上海蔬菜集團與光明食品集團的聯合重組、轉讓所持有的上海建材集團100%股權等;上海國際集團類金融資產則實現了整體打包協議轉讓、國泰君安完成了上海證券控股權收購工作等。
易貿資訊宏觀部分析師馬泓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與之前由國資委或企業集團持股的模式相比,國資流動平臺的建設更具專業性、更符合時代的需要。以上海國際集團為例,雖然其成立不久,但已經建立了以浦發、國泰君安及太平洋保險為三個金控平臺的思路,在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個維度分別進行垂直管理,摒棄了傳統的以國資委、企業領導層為主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上海金融資產的運轉效率。”
即將實質性啟動
據徐逸波介紹,2015年將探索國資流動平臺的實質性運轉,對國資流動平臺的定位則是“功能性的企業集團”,主要職責是負責國有資本的運作。通過運作推動國有股權結構的優化,而通過運作變現的資金則用于保障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
顯然,借助兩大國有資本流動平臺,上海將通過國有資本的規范有序、公開透明流動,調整優化國資布局,并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平臺的搭建,為的是讓資金能高效、合理地流轉”。馬泓表示。
為實現這一目標,對國資流動平臺的制度設計則顯得尤為重要。2014年6月,韓正在上海國際集團調研時曾表示,平臺要“實現資本管理和企業經營的分離,這是深化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根本性舉措和關鍵環節”。
未來,上海將逐漸形成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平臺公司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整體工作格局。
“建設國有資本流動平臺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資本管理和企業經營的分離。既然稱之為‘平臺’,它的作用應當突出在 ‘承上啟下’。平臺是建立在全新的制度之下的,通過先進的管理方式,使存量資本更高效地運轉。重點在管理資本的安全性,不參與企業的經營,避免過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出現,成為國有股權流轉和資金配置的橋梁。”馬泓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