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5 00:24:0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徐皓 陸慧婧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陸慧婧 發自上海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對基金公司來說,高管和員工持股卻仍處于摸索狀態之中,不過隨著基金公司子公司的遍地開花,持股機構的變化也給相應公司帶來了更多的變化和活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經過深入調查之后,今日為您一一揭曉基金員工持股的謎底。
千呼萬喚始出來!
雖然中歐基金股權改革計劃受市場關注已久,但直到4月底這個謎底才正式揭曉,中歐基金公司也成了業內首家與核心員工分享股權的公募基金公司。自此,員工持股計劃逐漸在基金公司落地。
與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權改革進展緩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多數基金公司紛紛通過旗下子公司曲線持股實現股權激勵。《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目前已經成立的67家基金子公司中,有11家已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且激勵機制日趨靈活,激勵對象從此前的高管延伸至中基層員工,形式從設立有限合伙企業到有限責任公司再到個人直接持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子公司運作靈活,其業績的快速攀升必然會使得持有股權的員工和高管身價水漲船高。
公募股權破題/
中歐基金4月25日發布的公告稱:經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4年股東會決議,公司股東國都證券和北京百駿投資有限公司,分別將其持有的公司各10%的股權轉讓給股東以外的自然人竇玉明、劉建平、周蔚文、許欣和陸文俊。其中,竇玉明和劉建平個人出資921.2萬元,各占公司注冊資本的4.9%;周蔚文和許欣出資770.8萬元,各占公司注冊資本的4.1%;陸文俊出資376萬元,占公司注冊資本的2%。
此次股權轉讓之后,中歐基金的注冊資本保持不變,仍為1.88億元,股權價值與去年中歐基金股權轉讓時一致。
中歐基金方面表示,此次高管持股只是股權改革的第一階段,隨著后續人才的引進,還會有第二階段股權改革。
“在中歐基金內部,我們不叫股權激勵而叫股權改革。”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表示。他也是推動此次股權改革得以實施的重要力量,“員工持股可以在兩方面帶來好處,一是我們自己會支持戰略的堅持,二是其他股東相信員工的利益和股東是一致的,而不是博弈關系,會更相信員工做出的戰略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竇玉明去年8月赴任中歐以后,公司規模連續兩個季度出現持續增長,從2013年三季度末140億元到今年一季度末227億元。
不過,員工成為公司股東后是否能有效地改善公司治理和貫徹長期戰略尚有待觀察。去年7月成立的華富基金旗下子公司上海華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設立之初開創了自然人持股先河,然而成立不到半年,公司就經歷股權洗牌。該公司成立之初,注冊資本2000萬元,其中華富基金持股91%,兩位自然人股東汪開振和崔興奎分別出資120萬元和60萬元,各獲得子公司6%和3%的股權。
兩位自然人股東分別是參與子公司籌建的高管,汪開振曾任長盛基金專戶理財部總監,后加盟華富基金任非公募資產管理部總監;崔興奎曾擔任蘇州招商銀行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后加盟華富基金任子公司副總經理一職。
不過,公司成立不到半年便進行了較大變動,引進新股東。去年11月,華富基金公告:上海華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2000萬元增加至3500萬元,并更名為“上海華富利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增資后,公司股權結構變更為:華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82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2%;上海利得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575萬元,占注冊資本的45%;自然人股東崔興奎出資105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另一位自然人股東汪開振已不在股東名錄之中,已從該公司離職。
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案例增多/
去年末開始,基金公司子公司股權結構調整的頻率上升,基金公司核心員工通過成立有限責任公司間接持股子公司的案例也逐漸增多。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嘉實、易方達、國泰等去年剛開展業務的新公司已經開始實現盈利。
嘉實基金旗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子公司嘉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嘉實資本)于2012年11月成立,注冊資金1億元,為嘉實基金全資持有。
今年4月12日,嘉實基金發布公告稱,嘉實資本注冊資本從1億元增加至3億元,同時引進新股東。根據公告,嘉實資本引入新股東后,嘉實基金出資22500萬元,占注冊資本75%,江源嘉略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出資439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4.6333%;潤寶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出資161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3667%;誠盈(上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5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
其中,江源嘉略投資即為嘉實基金管理層和核心員工專為此次入股而出資成立。該公司與嘉實資本幾乎同時成立,這意味著嘉實資本成立之初就有管理層入股計劃。
北京工商局網站公示信息顯示,江源嘉略投資共有17個出資人,均為自然人,趙學軍出資15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4.17%,據此計算,其間接持有嘉實資本5%的股權,成為業內出資額最高的高管股東。
嘉實資本總經理李強為最后進入的股東,出資600萬元。此外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均有不同金額的入股,從幾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包括嘉實基金董事長安奎,副總經理張峰、宋振、李松林,督察長王煒,總經理助理邵健和詹凌蔚。此外還有魯令飛、黨開宇等多名資深基金經理參與了持股。
此外,嘉實資本的另一新入股東誠盈(上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為嘉實基金大股東中誠信托下股權投資基金。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易方達基金的子公司易方達資產管理公在股權激勵上惠及了更多的員工,其股東全部由母公司易方達以及其員工構成。
根據工商資料顯示,易方達資產管理股東分別是易方達基金公司、廣東易宏冠投資公司、廣東易兆恒投資公司,注冊資金1.2億元。
其中,廣東易宏冠投資公司由該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出資組建,法定代表人肖堅,該公司由廖杰、王偉、婁利舟以及肖堅等四人出資,注冊資本3000萬元,實繳出資額1250萬元。據了解,易方達副總經理肖堅兼任子公司董事長、易方達總經理助理婁利舟兼任總經理。
另一家出資機構廣東易兆恒投資公司系由易方達基金公司管理層出資成立,包括董事長葉俊英、總經理劉曉艷等38人,注冊資金4200萬元,實繳資金2341萬元。
盡管去年才剛成立,易方達資產管理公司規模已經超過百億,實現盈虧平衡。
與前兩家公司不同,雖然國泰基金子公司國泰元鑫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亦有高管通過成立有限責任公司持股,但僅限于子公司總經理一人。
國泰元鑫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于去年6月獲準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元,國泰基金為主要股東,持有50%的股權;此外中投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津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別持有30%和20%的股權。
其中上海津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國泰元鑫總經理梁之平一人出資1000萬元成立。由于股權高度集中,梁之平是目前業內持股比例最高的基金子公司高管。
據了解,國泰元鑫首個年度已有百萬盈利。
員工持股計劃共惠及409人/
基金公司員工持股破冰,業內人士的財富效應自然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其中,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以1500萬元位列業內個人出資額第一;易方達副總裁、易方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堅、易方達資產總經理婁利舟均以1380萬元出資額,并列第二。
此外,廣發基金、銀華基金盡管公募基金持股并未破題,但也借子公司,將股份分發給公司大部分員工。
根據廣發基金公告顯示,旗下子公司瑞元資本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公司7大股東之中的富盟投資管理合伙企業 (有限合伙)、志勤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南星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朝暉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海川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5家公司均由員工發起設立,加入公司3年以上的183名員工合計出資1500萬元,持有子公司30%股權。
近期銀華基金子公司的股權變更,也效仿廣發基金模式,通過多個有限合伙公司持股的形式,將公司的股權分予中基層員工。
除上述幾家基金公司外,華安、華富、東方、長信、東吳也已經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據統計,所有基金公司持股計劃共惠及409人。
運作一段時間以后,近期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也透露了參股基金子公司的經營情況。中信證券年報顯示,成立1年多的華夏基金子公司華夏資本,注冊資本5000萬元,2013年凈資產5891.47萬元,凈利潤891.47萬元。
鑒于多數基金子公司運作時間不足1年,華夏資本是基金子公司開閘之后成立的第4家公司,其每股凈資產1.17元,或許能給上述基金子公司股東起到借鑒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子公司凈值靈活,加上股權激勵下的推動,使得眾多基金子公司短期實現盈利,子公司股權的快速溢價加上盈利后的分紅,有望使持股的員工和高管快速受益,從而實現身家的快速增長。
參股子公司員工看法各異/
對于一些參股基金子公司的員工而言,能夠有機會拿到金融企業原始股,多數表示是喜聞樂見的好事,但也有員工持“平常心”態度。
“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只有5000萬元,再實施員工集體持股,分到每個成員身上的數額并不多,高管的股份數目不清楚,但多數人只有3萬元的股份,象征意義更大一些,但能拿到股份也是一件好事。”某家實施全員持股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大多數人還是覺得3萬元的股份數目稍顯不足,不過股權投資也不是穩賺不賠,還是平常心看待。”某基金公司人士稱,現在部分地產類信托項目風險頗高,多數基金子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仍未到兌付期,同時,多數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都只有5000萬元,只要一單項目出事,對基金子公司造成的影響就會很大,進而也會波及到最初出資的基金公司員工。
“員工持股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內容,但也不是靈丹妙藥。”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稱,不是說只要實施員工持股,公司就能運作得很好,上市公司中也有很多實施股權激勵但經營業績平平的公司,陽光私募中也時有合伙人鬧矛盾分家的案例。
《《《
相關案例
銀華基金股權結構“連環套”高管掌握子公司控制權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除常見的自然人直接持股,通過有限責任公司、有限合伙企業入股之外,銀華基金選擇的是一種有限責任公司參股有限合伙的基金員工持股新模式。
近期,銀華基金旗下子公司銀華財富資本增資并引入4家新股東,從而成功實施員工集體持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發現,銀華財富資本的模式在于,多名員工通過有限合伙企業參股之外,銀華基金多名高管設立的北京銀華永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多家有限合伙企業,在實現員工持股的同時,保持了高管對子公司的控股權。這種模式也同為員工大面積持股的廣發基金所用。
多名高管設立銀華永泰
近期,銀華基金發布銀華財富資本變更公告,銀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銀華財富資本管理 (北京)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2000萬元增加至3920萬元,同時引進4家新股東。
公告稱,北京銀華永利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北京銀華永安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北京銀華永享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北京銀華永紅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合計出資1920萬元,持有銀華財富資本48.98%股權。原股東銀華基金維持2000萬元出資額不變,控股份額則由100%降低至51.02041%。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的華安、東吳、萬家、長江、東方等多家基金公司通過有限合伙參股子公司的形式不同,銀華基金多名人員還設立了銀華永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參股上述4家有限合伙企業。
資料顯示,銀華永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2日,注冊資本1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除王立新外,還有王世偉、龔颯、王珠林、刁慧娜四名自然人股東。
上述四人之中,王珠林身任銀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銀華財富資本管理 (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龔颯擔任銀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運作保障部總監。
事實上,王世偉、王立新、刁慧娜除了參股銀華永泰之外,還同時參股北京銀華永利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公司。王世偉、刁慧娜或為銀華財富員工,兩人并未出現在母公司銀華基金高管名單,其余銀華基金副總等高管也并未進入銀華永泰自然人股東之列。
高管同時掌握控股權
通過核心成員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參股有限合伙企業,可以在保證員工集體持股的情況下,同時起到不分散控股權的作用。
“有限合伙的組織形式及操作都比較靈活,未對最高權力機構予以明確,原則上合伙企業重大事務由全體合伙人通過合伙協議、合伙人會議的方式共同決定,執行機構為普通合伙人。銀華永泰有限責任公司或通過此種方式掌握北京銀華永安投資管理中心等四家有限合伙企業話語權。”某基金公司法務部人士分析指出。
“從另一個角度看,北京銀華永利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等銀華財富的四家股東,每家有限合伙企業出資額都在458萬至488萬元之間,股東人數多則46人,少則18人,平均到每個出資人,出資金額平均僅為27萬元。”上述基金公司法務部人士稱,相比自然人直接持股或通過設立公司參股基金子公司,此種模式安排,銀華永泰的幾名股東也可以達到以較少的出資額,掌握銀華財富幾個有限合伙股東,進而把握銀華財富的控制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