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朱邦凌:IPO制度改革 目標不能迷失

      每日經濟新聞 2014-04-10 00:31:53

      新股改革的終極目標決不是“三高”問題的解決,而是促進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建設兩個市場共贏的資本市場。

      每經編輯|朱邦凌    

      ◎朱邦凌(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2009年IPO市場化改革以來,新股發行“三高”問題即如影隨行。從監管層到投資者,從政策重心到輿論焦點,多輪IPO改革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新股“三高”問題。筆者認為,新股改革的終極目標決不是“三高”問題的解決,而是促進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建設兩個市場共贏的資本市場。

      本輪IPO新政同樣在 “三高”問題上濃墨重彩,給予了一如既往的強烈關注,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三高”問題。但是,A股市場特有的股價結構,很容易使IPO市場化改革陷入困境,新股的“三高”陰影在現有的背景下無法化解。

      “三高”根源在股價結構

      目前的上市主力民營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市值的新興產業公司,以在創業板、中小板和醞釀成立的滬市戰略新興產業板掛牌上市為主。創業板與中小板存量股票市盈率的高企,使后來者比樣學樣也同時獲得高估值。

      不管是25%市盈率紅線還是本輪新政不允許超出行業平均市盈率水平的規定,新股發行市盈率都被存量老股帶動而居高不下。監管層多年來與新股“三高”斗智斗勇,不遺余力防控炒新,甚至精心設計行政干預色彩濃厚、導致市場低效的首日上市規則,真實演繹了現代金融版的堂吉訶德勇斗風車故事。

      與這一現象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滬市上市新股如陜西煤業等并未獲得估值溢價,上市后也未得到資金炒作。這也從反面佐證了新股發行價格的“三高”源于二級市場中小流通市值股票的較高溢價,新股“三高”的根源是股價結構的不合理。

      股價結構不合理催生的中小市值新股價格高估,給IPO的市場化設置了巨大障礙,推進難度極大。IPO存量發行本是成熟市場常用的新股發行方式,本輪IPO新政引入存量發行制度,目的是避免發行過多新股造成募集資金過多,同時有助于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應量,降低市場炒作因素,減少限售股份積累。本來是一步一舉兩得的妙棋,但忽略了A股市場股價結構不合理的現實,妙棋變成了臭棋。

      自主配售引起的利益輸送可能,也是源于中小市值新股的價格溢價。如果新股沒有高溢價,發行價格合理,上市沒有獲利確定性,甚至可能直接破發,那么也不會有利益輸送的動機。A股市場股價結構畸形導致的小市值公司大幅溢價,將自主配售這種督促券商“一手托兩家”的良法送上了道德的審判臺。

      IPO新政要想成功,需要一個股價結構合理、真正體現價值投資的資本市場。以市場化為改革目標的IPO新政,在市場化不足和法制化基礎相對薄弱的A股市場,依靠單兵突進很難獲得實效,“三高”問題是新股發行市場化單兵突進的必然結果和伴生品。那么,以解決“三高”問題為目標的IPO新政也很難獲得實質進展。

      過多糾纏于新股“三高”問題,使IPO改革陷入事務主義的泥潭。不但使新股改革成為一團亂麻,也在與新股“三高”曠日持久的爭斗中迷失了改革的終極目標,導致雙輸局面出現:二級市場因抽血不斷而萎靡不振,一級市場也在圈錢市的指責中喪失融資功能。

      IPO改革需要新思維

      IPO改革應重點關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通過強力的IPO改革措施,想法解決二級市場發展的最大問題——大小非與限售股問題。毋庸諱言,A股市場現在是一種非正常的“制度性熊市”,其多年的低迷狀態主要不是由經濟基本面導致,而是大小非、限售股多年來的不間斷拋售造成的資金枯竭。股改產生的大小非問題已經基本告一段落,IPO帶來的限售股與大小非問題依然嚴重,而新的限售股在每一輪新股發行中又源源不斷重新產生。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新股首發時由于發行比例與數量較少,新股獲得較高溢價;而在一年后的不同時段,大量限售股解禁,批量籌碼涌入,以高價減持,導致股市低迷。目前,證監會的對策是推出存量發行,增加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應量,試圖以此抑制新股的高價。但由于存量發行數量較少,對新股“三高”的抑制作用并不明顯。

      對于大小非與限售股問題,應該創造性地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式,基本思路就是把大小非問題放在新股發行前端解決,而不是在新股上市后任由其高價減持。解決的辦法可考慮優先股、存量發行等,大幅增加新股首發流通比例,既降低了新股發行價格,又截斷了大小非、限售股產生的源頭。

      IPO改革的最大問題,是對技術層面改革關注得多,側重點過多糾纏于新股發行方式、詢價定價環節、配售方式、上市之后的防控炒新,而對新股改革的關鍵問題缺乏關注甚至回避,如大小非和限售股問題的解決、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新股改革如何整體推進、新股改革的整體性戰略、新股改革的遠期目標等關鍵問題,都沒有成文的戰略規劃與研究。

      新股改革需要新思維,新思維就是新股改革的整體戰略性思維或者市場整體思維,改革的目標應該首先放在促使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應該把促進資本市場長遠發展作為新股發行改革的戰略規劃。改革的重點應放在解決大小非、限售股問題上,而不是把改革注意力過多糾纏于技術環節,放在監管措施的補丁上,放在與打新炒新者的無限期角力上。

      IPO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順利發行新股,不是為了單純的上市融資,更不是對投資者的圈錢與抽血,而是為了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通過解決大小非、限售股問題,結束“制度性熊市”,締造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青春資本市場,才是IPO改革成功的前提與保障,也應該是IPO改革的最大目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朱邦凌(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2009年IPO市場化改革以來,新股發行“三高”問題即如影隨行。從監管層到投資者,從政策重心到輿論焦點,多輪IPO改革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新股“三高”問題。筆者認為,新股改革的終極目標決不是“三高”問題的解決,而是促進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建設兩個市場共贏的資本市場。 本輪IPO新政同樣在“三高”問題上濃墨重彩,給予了一如既往的強烈關注,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三高”問題。但是,A股市場特有的股價結構,很容易使IPO市場化改革陷入困境,新股的“三高”陰影在現有的背景下無法化解。 “三高”根源在股價結構 目前的上市主力民營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市值的新興產業公司,以在創業板、中小板和醞釀成立的滬市戰略新興產業板掛牌上市為主。創業板與中小板存量股票市盈率的高企,使后來者比樣學樣也同時獲得高估值。 不管是25%市盈率紅線還是本輪新政不允許超出行業平均市盈率水平的規定,新股發行市盈率都被存量老股帶動而居高不下。監管層多年來與新股“三高”斗智斗勇,不遺余力防控炒新,甚至精心設計行政干預色彩濃厚、導致市場低效的首日上市規則,真實演繹了現代金融版的堂吉訶德勇斗風車故事。 與這一現象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滬市上市新股如陜西煤業等并未獲得估值溢價,上市后也未得到資金炒作。這也從反面佐證了新股發行價格的“三高”源于二級市場中小流通市值股票的較高溢價,新股“三高”的根源是股價結構的不合理。 股價結構不合理催生的中小市值新股價格高估,給IPO的市場化設置了巨大障礙,推進難度極大。IPO存量發行本是成熟市場常用的新股發行方式,本輪IPO新政引入存量發行制度,目的是避免發行過多新股造成募集資金過多,同時有助于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應量,降低市場炒作因素,減少限售股份積累。本來是一步一舉兩得的妙棋,但忽略了A股市場股價結構不合理的現實,妙棋變成了臭棋。 自主配售引起的利益輸送可能,也是源于中小市值新股的價格溢價。如果新股沒有高溢價,發行價格合理,上市沒有獲利確定性,甚至可能直接破發,那么也不會有利益輸送的動機。A股市場股價結構畸形導致的小市值公司大幅溢價,將自主配售這種督促券商“一手托兩家”的良法送上了道德的審判臺。 IPO新政要想成功,需要一個股價結構合理、真正體現價值投資的資本市場。以市場化為改革目標的IPO新政,在市場化不足和法制化基礎相對薄弱的A股市場,依靠單兵突進很難獲得實效,“三高”問題是新股發行市場化單兵突進的必然結果和伴生品。那么,以解決“三高”問題為目標的IPO新政也很難獲得實質進展。 過多糾纏于新股“三高”問題,使IPO改革陷入事務主義的泥潭。不但使新股改革成為一團亂麻,也在與新股“三高”曠日持久的爭斗中迷失了改革的終極目標,導致雙輸局面出現:二級市場因抽血不斷而萎靡不振,一級市場也在圈錢市的指責中喪失融資功能。 IPO改革需要新思維 IPO改革應重點關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通過強力的IPO改革措施,想法解決二級市場發展的最大問題——大小非與限售股問題。毋庸諱言,A股市場現在是一種非正常的“制度性熊市”,其多年的低迷狀態主要不是由經濟基本面導致,而是大小非、限售股多年來的不間斷拋售造成的資金枯竭。股改產生的大小非問題已經基本告一段落,IPO帶來的限售股與大小非問題依然嚴重,而新的限售股在每一輪新股發行中又源源不斷重新產生。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新股首發時由于發行比例與數量較少,新股獲得較高溢價;而在一年后的不同時段,大量限售股解禁,批量籌碼涌入,以高價減持,導致股市低迷。目前,證監會的對策是推出存量發行,增加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應量,試圖以此抑制新股的高價。但由于存量發行數量較少,對新股“三高”的抑制作用并不明顯。 對于大小非與限售股問題,應該創造性地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式,基本思路就是把大小非問題放在新股發行前端解決,而不是在新股上市后任由其高價減持。解決的辦法可考慮優先股、存量發行等,大幅增加新股首發流通比例,既降低了新股發行價格,又截斷了大小非、限售股產生的源頭。 IPO改革的最大問題,是對技術層面改革關注得多,側重點過多糾纏于新股發行方式、詢價定價環節、配售方式、上市之后的防控炒新,而對新股改革的關鍵問題缺乏關注甚至回避,如大小非和限售股問題的解決、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新股改革如何整體推進、新股改革的整體性戰略、新股改革的遠期目標等關鍵問題,都沒有成文的戰略規劃與研究。 新股改革需要新思維,新思維就是新股改革的整體戰略性思維或者市場整體思維,改革的目標應該首先放在促使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應該把促進資本市場長遠發展作為新股發行改革的戰略規劃。改革的重點應放在解決大小非、限售股問題上,而不是把改革注意力過多糾纏于技術環節,放在監管措施的補丁上,放在與打新炒新者的無限期角力上。 IPO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順利發行新股,不是為了單純的上市融資,更不是對投資者的圈錢與抽血,而是為了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通過解決大小非、限售股問題,結束“制度性熊市”,締造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青春資本市場,才是IPO改革成功的前提與保障,也應該是IPO改革的最大目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