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10-28 13:42:18
許多人擔心,在不遠的將來,隨著中美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這個世界將一分為二。不過,現在該是改變看法的時候了。如今,正因為中美越來越相似,而不是因為它們有分歧,才促使它們漸行漸遠。
據《參考消息》報道,美國《外交》雜志刊登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主任馬克·倫納德文章,分析了為何為何中美趨同反而滋生沖突的原因。
【美國《外交》雙月刊9-10月號文章】題:為何趨同反而滋生沖突?
許多人擔心,在不遠的將來,隨著中美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這個世界將一分為二。不過,現在該是改變看法的時候了。如今,正因為中美越來越相似,而不是因為它們有分歧,才促使它們漸行漸遠。
“中美共同體”時代終結
美中關系迥異于當年的美蘇關系。冷戰時期,地緣政治首先就是意識形態沖突,兩個不同社會增加接觸和日益趨同促進了關系緩和。
不過,現時代,國際社會相互依存改變了這種動態趨勢。今天,競爭更多的是與爭奪地位有關,而不是與意識形態有關。因此,大國之間的分歧經常促成互補和合作,而趨同卻常常導致沖突。當它們重新平衡自己的經濟,重新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時,中美兩國越來越多的是為共同的利益而爭吵。
過去20年里,美中兩國大多時候享有一種近乎完美的互利共生關系。中國的儲蓄為美國消費提供資金。中國公司加工生產由后工業化的美國企業設計的產品。中國內斂的對外政策并沒有從根本上削弱美國的霸主地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和經濟學家莫里茨·舒拉里克認為中美兩國密不可分,它們開始以獨特的實體“中美共同體”稱呼。
“中美共同體”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為這樣一個客觀事實:盡管兩國治國理念大相徑庭,但這種不同類似于鎖和鑰匙的不同。中國以“鄧小平共識”為依據治國。鄧小平的首要目標是維持國際國內穩定,避免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議程,相反,集中精力通過出口和外國投資促進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治國信條著眼于干涉主義的對外政策,基于國外自由貿易、國內信貸刺激增長,在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中維護穩定。這兩種理念毫不相同,但它們也并不直接沖突。事實上,它們通常是相輔相成的。
2008年金融危機終結了“中美共同體”時代。北京和華盛頓都清醒地認識到它們很容易受到導致那場危機的系統性失敗的沖擊,因此,它們發誓要重新平衡它們的經濟關系。它們都覺得這一關系已變得不健康了。但是,當兩國調整它們的內外政策以適應突然變得脆弱的全球經濟時,它們在很多方面開始變得趨同,這助長了競爭而非互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