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9-03 15:06:28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后,中國多地緊鑼密鼓展開自貿區爭奪,希望成為下一個試點,分享“自貿區紅利”。專家認為,在境內設立自貿區是中國從未有過的探索,不能一哄而上,應科學規劃,謹慎布局。
新華網北京9月3日電(記者 張澤偉 劉斐 張志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后,中國多地緊鑼密鼓展開自貿區爭奪,希望成為下一個試點,分享“自貿區紅利”。專家認為,在境內設立自貿區是中國從未有過的探索,不能一哄而上,應科學規劃,謹慎布局。
中國北方港口城市天津正極力爭取在東疆保稅港區設立自由貿易港區。面積10平方公里的東疆保稅港區,是國務院早就確定的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核心載體,并給予其多方面的先行先試政策,但是,目前一些試點進展緩慢。
東疆保稅港區管委會主任張愛國介紹,東疆在貨物流通、資金流動、企業經營、人員進出等方面的試點進展順利,但是,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啟運港退稅等試點是“深水區”改革,推進困難。而離島退免稅購物、自由貿易港區建設等則因涉及部門眾多,距離真正落實還遙遙無期。
“我們迫切希望在東疆設自由貿易港區,這是對中央政策的延續和深化,也是對現有試點的推動。”張愛國說。
目前,“推動東疆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已被列為今年天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天津計劃在5年內投資500億以上,在東疆保稅港區旁填海造地近40平方公里,為承載未來自由貿易港區發展提供空間。
除天津外,廣州、深圳、重慶、廈門、青島、舟山等地據報道也在積極規劃、申請設立自貿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說,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哪個地方最先吃到螃蟹,哪個地方就最先分利。而當下中國,自貿區無疑是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最大“制度紅利”。
張漢林認為,自貿區將至少給上海帶來“十年紅利”。
天津聚龍嘉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聚龍集團”)是中國棕櫚油貿易領域中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該集團在江蘇省靖江市建有中國華東地區最大的棕櫚油綜合加工基地。
聚龍集團負責人稱,自貿區對所有貿易企業來說都是極大的利好。他希望上海自貿區的相關細則盡快出臺,這對公司的糧油進出口業務來說,不僅可以節約稅費,更開放、便利的貿易將大大降低貿易成本。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稱,競逐自貿區的幾個城市都具備自貿區的部分條件,但它們并非完全清楚自貿區要達到的目的。尤其應該明白,自貿區建設的重點是改革制度創新,而不是傳統政策優惠的“老路子”。
“各地競逐自貿區大都從地方利益出發,而在國家宏觀層面,應有自貿區布局的頂層設計。”張漢林說。
短時間內遍地開花并不現實,自貿區仍需“摸著石頭過河”。上海交通大學[微博]金融學教授朱寧認為,自貿區是中國貿易政策進一步開放的試驗場,既是試驗,就有風險,而最大的風險是金融,例如,上海自貿區若試點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動,可能會吸引關注短期投機收益的國際游資迅速進入和退出,給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重大沖擊。
即便多地推進,也應各有側重。有專家建議,相比上海自貿區的“全球性、綜合性”定位,其他地區可側重區域性和專業性,如,廈門自貿區可以對臺為主,著眼于方便兩岸人員往來,貨物便利便捷運輸,以及金融業、服務業的開放;青島自貿區面向日韓;深圳自貿區對接港澳。
另外,在地域分布上,應東、中、西結合。張漢林說,中國很多改革試點都放在東部沿海,這對中西部是一種不公,一方面,政策差異導致了發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在東部試點成功的政策,在中西部不一定適用。
“自貿區不一定非設在港口,美國的不少自貿區就設在內陸。”張漢林說,不同區域、不同資源稟賦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應該有建設自由貿易區的不同路徑。
原文鏈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30903/103016647935.s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