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1 00:54:42
陳一丹認為,“3Q大戰”觸發騰訊思考的問題是“開放”,這是騰訊走向開放平臺的一個原因。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2013年3月20日,騰訊在2012年財報發布會后公布了一則重要消息:其核心創始人陳一丹卸下首席行政官(CAO)一職,改任公司終身榮譽顧問。
“騰訊創業過程中缺少Charles(陳一丹)不可能成功,他為公司的職能體系、價值觀、文化建設和公益慈善事業的付出獨一無二,可以說,Charles在騰訊完美地詮釋了 ‘首席行政官’的定義。”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對此評價說。
騰訊從創立到現在成長為4000億元市值的公司,陳一丹在規范公司發展、管理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對外界來說,這位首席行政官一直很陌生,很少接受媒體的專訪。
3月25日,在深圳騰訊總部的最高樓層,陳一丹約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接受了他卸任前的最后一次采訪。
“這一天,終究到來了。”陳一丹對記者發出感嘆。他表示,在目前騰訊公司職能體系健全,管理架構明晰,接班人成熟,決策能力和影響力顯著上升時,他終于可以放心“交棒”了。
首席行政官的思考/
騰訊的5個創始股東——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暉、陳一丹,曾被譽為“五虎將”。1999年,5人湊了50萬元成立了騰訊公司,而后經過幾輪稀釋,在騰訊上市之際,雖然各自所持有的股份只有當初的三分之一,但5人的身家均為數十億元。
按照騰訊當年的架構:馬化騰是CEO(首席執行官),張志東是CTO(首席技術官),曾李青是COO(首席運營官),許晨曄是CIO(首席信息官),陳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多年來,5個創始人保持著長期默契的合作。在陳一丹之前,只有COO曾李青于2007年6月離開,走上了天使投資人之路。
據騰訊員工透露,在騰訊內部,陳一丹和馬化騰被認為都是性格很穩的人,考慮事情非常清楚、長遠。此外,陳和馬也非常互補——馬化騰是產品和技術的佼佼者,有很多新的點子,而陳一丹很快就能領會,并從專業角度提醒實踐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會涉及哪些法律。
對此,陳一丹指出,創始人相互都會有影響。“我們是多角度的不同形態的組合,很難說誰能一聲令下,只能說每個人的側重點不一樣,我覺得這個團隊是相互影響的。”
陳一丹說,騰訊如今每兩周有一次總辦會,決策這兩周要做什么事情,重要的決策也會在這個總辦會上探討,同時也會延伸到其他事情上。
不過,他們也有迷茫和困惑的時候。
2004年6月16日,騰訊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在包括陳一丹在內的創始人看來,上市是騰訊的第一個挑戰。“不管這個公司怎么樣,上市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為上市而高興,但也有些心慌沒底。”陳一丹告訴記者,他們擔心的事包括,騰訊的組織架構是否可以支撐其業務的發展?人才如何保證?如果請外面的人,請哪一個?上市之后每個季度要做財報,數據是高管需要思考的問題,但又不能為追求報表的數據影響騰訊未來業務的發展。“這些,外界都看不出來。”
在陳一丹看來,騰訊的第二個坎是“3Q大戰”。雖然只是一個觸發事件,但陳一丹想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為什么會發生這個事情。“發生了事情,為什么我們講的話沒有人聽,這個時候就開始檢視自己的種種問題,又讓我們對自己很多的不足有些心慌。”陳一丹認為,“3Q大戰”觸發騰訊思考的問題是“開放”,這是騰訊走向開放平臺的一個原因。
精心的退隱計劃/
陳一丹現年僅42歲,但他表示,早在2011年就決定退隱了。
據他回憶,當時他給馬化騰、許晨曄、張志東等幾位創始人和公司總裁劉熾平發了一封郵件,正式提出卸任的想法,也提出了“交棒”的時間。
“有的企業一直走下去,但創始人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如何讓騰訊成為百年老店,這是我思考的問題。”陳一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他透露,2011年他給騰訊高管發出了想卸任郵件的幾個小時后,騰訊的幾個創始人就聚集到香港利苑酒家的一個房間做了深入、感性而又理性的討論,一談就是幾個小時,直到店家打烊了,他們又轉到附近的露天咖啡吧,聊到次日凌晨。
“討論很熱烈,探討都圍繞公司基業如何長青進行。”陳一丹回憶道,“慢慢地,大家思緒和意見逐漸一致,最終明確了方向,也確定了我放開管理職務的大致時間。”
根據設想,上述時間規劃是一至兩年。也就在這一天,陳一丹倒計時般地給自己訂出了“變革提升年”和組織架構調整的時間期限。
2012年5月,騰訊進行了自2005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架構調整,從原有的業務系統制升級為事業群制,把現有業務重新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互動娛樂事業群、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網絡媒體事業群、社交網絡事業群,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并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專注運營電子商務。
“過去十年,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不斷演化,用戶用了8~10年才達到海量規模。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增長的周期將會壓縮。”陳一丹表示,一個公司的管理要適應外界的變化,最有效的首先是改變組織架構。“騰訊新的管理架構,就是讓各個事業群都能擁抱移動互聯網,帶著更大的授權向前沖。”
似乎可以看出,去年騰訊的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不僅僅是騰訊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 “再創業”式調整,也是陳一丹卸任前“交棒”計劃的一部分。
陳一丹的第二個法寶是領軍人。在他看來,每個事業群的大佬不僅是公司的高級執行副總裁,也是各個事業群的總裁,他們對市場的敏銳度、胸懷以及帶兵作戰能力很關鍵。
陳一丹強調,騰訊的組織架構依然會遵循同一個入口、資源的互相配備,保持集團協同共進的原則,關鍵在于如何讓事業群保持獨立性,更好地闖出一條新的道路。
從“雙打制”到“盤點培養制”/
2005年后,騰訊曾經將“雙打制”作為公司培養接班人的主要政策。作為多年來騰訊管理制度的制定者,陳一丹在卸任之際,又與團隊一起設計了面向高級管理層和中間管理層的“盤點培養制”。“我們希望通過‘盤點培養制’對管理層進行全面的盤點分層考核,通過規范、嚴格的機制,通過輪崗和實戰培養的方式,形成階梯效應。”陳一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的就是為了將重要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為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自2005年起,大批職業經理人空降騰訊。所謂的“雙打制”,是指騰訊在重要的管理崗位上常常設置兩個人。一方面,兩個人可以互相協作,共同推動公司業務發展;另一方面,兩人合作可減少風險。比如,擅長產品技術的馬化騰,匹配擅長企業運營的總裁劉熾平,就是“雙打制”的典型。
不過,騰訊的員工規模從2005年的2000人增加到了如今的24000人,業務遍及互動娛樂、網絡媒體、社交網絡、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陳一丹也看到,由于騰訊業務發展太快,原本有前瞻性的培養機制只能勉強跟上業務發展的速度。
對于新的培養機制,陳一丹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出真正能擔當大任的領導者。”他說,總辦每年定期對人才盤點,不是開一次會就行了,還要跟每一個執行副總裁確定團隊的培養人、培養計劃等。
陳一丹在其卸任郵件中提到,對公司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改革,對一些明顯影響公司發展的關鍵短板要補齊等。對此他表示,面對移動互聯網,騰訊依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變化,騰訊如何用用戶群去轉化,用戶接受的狀態如何都是變數,騰訊要保持對市場反應的敏銳度,這一點最重要。
“未來有挑戰性也有機會,比如國際化,以往我們無論如何嘗試都很難沖出去,但在無線互聯網時代,我們發現產品和服務是可能走向國際化的,因此要思考如何占據一定的份額,如何提供服務。”陳一丹說。
“管理的職務我就交棒了,但我還是會在公司以創始人的身份和慈善基金會榮譽理事的身份,參與到公益的決策和探討。”談及未來的計劃,陳一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將持續關注騰訊的發展,未來的關注焦點主要包括公益、文化教育,其中最為感興趣的是國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