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1 01:17:27
何志成(經濟學家)
近日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布 《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這份報告用很強烈的語氣提醒中國:不加快改革,中國將遭遇無預警式的崩潰式危機。如何改革?報告給出了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國有企業私有化、降低私營企業的準入壁壘等三條建議。客觀地說,報告的創新點并不多,驚人之語更少,比如關于經濟轉型和國退民進的觀點,也是中國媒體上很多經濟學家的老生常談。
但是,當世行行長佐利克2月28日在北京舉辦中外記者會時,卻招致小麻煩——自稱“獨立學者”的杜建國突然間走上講臺,有禮貌地打斷佐利克講話,然后高喊“銀行不能私有化,世行報告是毒藥”等。對此,有媒體用了“一下子成名”來形容杜建國的舉動。但筆者以為,他是真正的“一鬧成名”,當然也是曇花一現。客觀地說,世行報告并沒有主張中國的國有銀行全部私有化,也沒有主張完全的國退民進。它所指出的“中國需要調整經濟結構、進行結構性的經濟改革”,“在當前國際經濟狀況下,想要期望中國可以繼續像以前一樣依賴出口發展經濟恐怕是不現實”等觀點,應該是中國高層的共識。而佐利克的“我想,很多專家都持有這種觀點,即國有企業享受了非常廉價的融資,在市場上占據了優惠地位,獲得非常高的留存收益,導致中國的(高)儲蓄,但不一定惠及全體中國人民”等提法,也是實事求是的。
在筆者看來,“獨立學者”的杜建國應該是代表了一部分經濟學學者的聲音,也是代表了反對改革學者聲音,而這部分學者也有可能代表著某些利益集團。
中國要改革,而且是加快改革,這應該成為國人的共識。當然,這種改革并不是一次私有化浪潮或曰徹底地國退民進。但是,我們捫心自問,如果不打破國有企業的高度壟斷,民營經濟能夠發展嗎?中國的銀行業是不是壟斷太多?經濟成分是不是私有部分越來越少?假公有(實私有把持)的成分是不是越來越多?而且,某些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機制,其實是打著公有制旗號卻不承擔公有經濟義務的放縱——公有制企業不分紅,不給國家上繳紅利,而是依靠壟斷地位謀取高額利潤,更不要說高管群體享受極高的福利待遇了。
國有企業包括國有銀行都需要進行改革,怎么改?需要進一步摸索。但有幾點是肯定的:國有企業不僅是國有,還要體現公有制性質,要給老百姓辦實事,包括給國家上繳紅利;國有企業要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展,享受同等公平的待遇,包括項目準入,銀行貸款渠道等;國家當前要從宏觀上對國有和私營的比例進行調節,在適度削弱國有企業壟斷性的基礎上,適度降低國有企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實行適度的“國退民進”;國有金融體系不僅要股份制改造,還要吸收有競爭性的新血液,容許帶有私營成分的小銀行出現。
中國要改革,本質是要尋找一條能夠“長治久安”的發展道路,這條路很難找,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必須維護好市場機制這個基石,更多地讓市場去發揮自主分配調節社會資源的作用。為此,國有企業需要清醒,不能將民營企業的發展機會全部蠶食,要讓民營企業成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只能吃到殘羹剩飯的“矮子”。只有國有、民營共同發展,私有產權得到真正的保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持續發展。
·網友跟帖
網友“阿冰”:
對于打破國企壟斷問題,世行報告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給出的建議,是比較客觀和具有建設性的,但由于對國企的改革牽涉到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深化國企改革應從打破壟斷入手,提高競爭力,有所為,有所不為。反觀杜先生的觀點,可以看出他對世行報告內容沒有深入了解,其反應有嘩眾取寵的味道。
網友“abs787”:
改革中如果聽不進不同的說法,不廣開言路,很容易走向極端,所以要聽得進去別人的看法。
網友“153*****787@sina.cn”:
實踐證明,國企至少在當前階段運行得很好,沒跡象非改不可,本人認為佐利克的報告別有用心。
網友“小飛俠”:
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只要能推動國家發展,能為老百姓實實在在謀福利,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就行了。正如小平同志講的,“不論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