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4 00:28:57
存準率下調是否意味著決策層看到經濟超預期下降的前景?明年穩增長會取代抗通脹而成為調控首要目標嗎?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話題緣起
本周宏觀經濟經歷了一番大喜大悲。11月30日,央行突然下調存準率0.5個百分點,第二天開盤滬指便放量上漲。然而,12月1日中國官方PMI公布后,所有人都大跌眼鏡——PMI指數不僅跌到榮枯線以下,而且49%的數據還是自2009年初以來新低。
存準率下調是否意味著決策層看到經濟超預期下降的前景?明年穩增長會取代抗通脹而成為調控首要目標嗎?中國經濟還有哪些長期的“地雷”可能會被踩響呢?《每日經濟新聞》邀請三位經濟學家為大家解析以上問題。
對話記者 胡健
對話嘉賓
黃益平 巴克萊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曹遠征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降存準率難支撐政策轉向說
NBD:存準率下調并不意外,但市場普遍預測是在明年初,從時間上,央行此次下調存準率超出預期了,這是為什么?
魯政委:下調的時點早于預期,可能因為11月29日股市暴跌觸發的。當然,政府不會因為股市的變化就做出某項政策,考慮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和市場對即將公布的國內經濟數據的擔憂,我覺得未來避免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對經濟可能造成進一步的影響,央行作出這種反應可以理解。
曹遠征:經過一輪的調控,中國的通脹水平已經出現明顯下降,貨幣政策具有適度放松的條件;加上國內經濟出現下滑的跡象,而且大型金融機構存準率已經達到了21.5%的歷史高點,這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增長;另外,國際社會一直認為經濟的強勁增長是全球經濟走出衰退的主要途徑,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經濟增長引擎將和國際社會一道,通過鼓勵增長共同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我認為央行下調存準率肯定意味著緊縮貨幣政策的結束,但是緊縮結束不代表就會轉向寬松。
黃益平:其實現在更多層次上,我們的貨幣政策與前幾年相比已經有很大差別。以前我們看M2或銀行信貸總額,而央行現在更關注社會融資總量。區別就是,第一,國內外資本流動越來越多,資本流動對國內流動性是有影響的。也就是說,這兩個月流入的錢少了,國內流動性的增長就不是像過去那么快,這時候央行做一些調整,調存準率也好,其他的公開市場操作也好,可能是為了保持相對比較穩定的流動性總量,不一定是寬松。
第二,我們現在的表外資產業務增長越來越多,比如說理財產品、信托等。這些最近幾個月一直在下降,10月份信貸增長有所加快,有很多人認為是全面性的寬松開始,我覺得可能還不是。因為表外資產下降,信貸必須上升,這樣才能保持社會融資總量的相對穩定,所以,看上去很多調整,但也可能仍然是微調。
不可低估通脹的影響
NBD: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明年的調控取向大致是什么?
曹遠征:2012年宏觀經濟的總基調是保持不變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當然會有部分微調。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貨幣自由化會加速。
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要通過財政的擴張來支持投資的擴張。中國的投資,一個是出口部門,另一個是房地產部門。出口這塊,世界形勢不太好,今年廣交會的訂單就不太理想。房地產積壓也比較嚴重,這很可能對明年的投資形成一個很大的影響,而房地產部門又是整個經濟部門中關聯鏈條最長的,上到水泥、鋼材,下到床上用品,維持房地產這一塊就很重要了。民間不愿意投,政府就投,于是保障房建設會加速,它是在維持一定的投資規模。那么,在這個基礎上,財政政策肯定是積極的,而且會在積極的基礎上更偏積極一點。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是穩健的,雖然央行下調了存準率,但是我們認為并不是政策轉向,貨幣政策依然是穩健的。
魯政委:明年還是會提物價、增長與結構三塊內容。我認為應該是“兩穩一調”,即穩增長、穩物價和調結構。如果提保增長,可能會給人全力以赴的感覺,這不符合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因此用“穩”字更加柔和。而中國通脹水平目前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但是絕對價格還是很高,所以對于物價還是需要穩定,而不會因為物價正在下降,就不提物價的事兒。
至于穩增長會不會位置更加核心,這個應該說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在明年的前兩個季度,但大規模刺激不會有,明年三季度時中國的經濟可能就已經被撐起來,因為目前遺留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及保障房建設等,已經足夠撐起中國經濟。到明年下半年,為防范風險,貨幣政策可能還將維持一個中性偏緊的狀態。
明年需謹防系統性風險
NBD:中國經濟增速正在下行,有說法是“未來經濟增速回調仍將平穩,出現較大波動的風險不大”;也有人認為“是很多系統性的風險正在與增長的動力并存”,如何分析增速下行的原因?
曹遠征: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這個轉型就是從過去出口導向型和投資內需型轉為消費主導型。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是在舊的火箭在減弱的時候,新的火箭還沒有點燃,消費和內需還沒有點燃,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這就是短期的宏觀經濟形勢。
此外,剩余勞動力不再充裕,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約束性問題。由于這個拐點的出現,勞動力不再形成供給。如果勞動力工資上漲,那么物價就不會太低。
黃益平:官方統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借貸為10.7萬億元,實際可能更高一些,這些錢大部分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到期的貸款基本上都無法歸還,因此只能允許這些項目進行貸款展期或者重組。問題是過去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有約30%~40%來自土地出讓,現在房價下跌,地價已經不保。地方政府缺乏財力,有可能令部分地方融資立馬變成不良貸款。
影子銀行業務的規模大致在10萬億元,他們其實是對銀行業務的補充,問題是他們的發展并不規范,一旦個別項目出現問題,就可能引發普遍的贖回。投資項目出現財務困難,不可能與銀行毫無干系,況且銀行往往是這些直接融資的中介。
政府應對大致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像過去那樣視民間借貸、影子銀行如洪水猛獸,現在有風險,再度大舉打壓;二是順應市場發展,大力推進金融改革;三是大幅放松宏觀經濟政策,以吹起新的泡沫緩解短期痛苦。第一條路其實已經很難再走,第二條路應該最有利于長期發展,而第三條路有誘惑力但最危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