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6 01:41:22
理財專家指出,理財與發財的概念相去甚遠。理財需要確定目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投資者的理財目標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買房、房車,有的是為子女準備教育經費,有的是為自己準備養老金。而投資者也應明白,不同的理財目標需要不同的投資時間來實現。
理財需要確定目標收益率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收益率和風險性是理財的雙刃劍,一般收益率較高的產品,風險性也很大。急于發財的人當然希望收益率越高越好,但忽略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盲目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后果很可能是血本無歸。
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乎要貫穿投資者一生。在整個理財過程中,投資者要不斷根據市場情況和理財專家的建議,調整理財規劃,控制投資風險。如果投資者想碰運氣靠投機迅速暴富,那絕對不是理財的心態,而是賭博。所以,理財是在長時間內,在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情況下,實現既定的投資目標。
而基金恰恰是一種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理財產品,在通脹嚴峻的形勢下,基金是相對穩健的理財工具,但絕不是發財工具。一般來講,開放式基金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三大類。股票型基金收益相對較高,但風險性大,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波動性較小,但收益相對平穩。
為了給投資者提供更多的理財選擇,光大銀行還根據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給出了三種初始配置比例,即激進型股基90%+債基10%、進取型股基70%+債基30%、保守型股基50%+債基50%。每個季度,投資者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調整投資比例,對于沒有經驗的投資者,光大銀行的理財專家會給出專業的調整配置比例的意見,以降低投資者投資組合的波動率,實現資產中長期的保值和增值。
周婷婷 整理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