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1-07-20 13:43:31
●7月11日凌晨,建于1997年的江蘇鹽城境內328省道通榆河橋坍塌,兩輛貨車墜落,未造成人員傷亡。垮橋原因目前仍不明。
●7月14日上午,建成不到12年的福建武夷山公館大橋坍塌,一輛旅游大巴車墜下橋,造成1人死亡,22人受傷。當地政府稱,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重型貨車嚴重超載所致。
●7月15日凌晨,通車僅14年的杭州錢江三橋部分引橋橋面發生坍塌。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稱出事貨車嚴重超載。在事故原因尚未查明前,坍塌橋段已于18日晚上被秘密拆除。
“曬一曬我們身邊的橋吧!”網民們不僅僅是議論,而是紛紛將目光投向身邊的橋梁:有問題的、高質量的……根據網民提供的線索,新華社實地勘察了網民關注度高的幾座橋梁的實際情況。
投資11億元的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于2000年建成通車至2010年9月,十年間已維修“整容”24次,平均不到1年要修兩次,陷入“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
武漢市有關方面曾強調兩個原因,一是大橋維修突擊搶工期,趕速度的結果;一是長江三橋被超載貨車頻繁碾壓的結果。兩者也許不無關系,但“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背后有深刻的腐敗根源。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2008年5月7日,武漢市發改委批準立項,決定投資1.98億元對此橋翻修。但是,在相關人員操縱下,此次維修項目工程3個施工標段中的2個發生了違法轉包現象,轉包后又進行分包。2009年10月恢復通車不到9個月,橋面又現坑坑洼洼。2010年9月,武漢市又對長江三橋開始為期40天的封閉維修。
NextPage
1988年竣工的重慶石門大橋,由于在通車后不久就經常性地縫縫補補,不是換拉索就是補路面,被不少重慶人稱為“傷心橋”。
2005年,重慶市有關部門曾組織相關技術和施工單位更換了36根拉索。后經市政府批準,石門嘉陵江大橋換索工程于2008年10月10日開工,到2010年上半年剩余180根拉索全部更換完畢,恢復正常通車。而對于橋面的修補,大橋方面一直否認有重大質量問題,只是承認有趕工期的因素。
專家說,我國近二十年里建設了大量橋梁,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超載現象嚴重,如后期養護管理跟不上,有可能進入事故高發期。“最近一二十年,我國迎來橋梁建設高峰,在很短時間內建設了大量橋梁,目前已有60多萬座。”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工程系副主任孫利民教授說:“如果后期養護管理跟不上,很容易發生問題。”
孫利民說,正常情況下橋梁應有50年使用壽命,部分橋梁設計時甚至達到100年,但現在出現使用才10多年的橋梁壞了,這種狀況讓人擔憂。
有關專家認為,有些橋梁設計標準低,加上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等對橋梁的損害,病害累累。為避免產生“快餐工程”與劣質工程,有關部門應在設計、施工中將質量、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群眾的生命安全。(據新華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