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09-03-12 11:23:29
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因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的幾句話,有了戲劇性的轉折。
楊凱生委員說,截至2008年末,工行對中小企業融資余額為18575億元,在全行的公司客戶貸款中所占比重達到55.67%。今年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投放力度又有所加大。今年的前50天內,工行中小企業客戶數量又新增1131戶,融資額增加880億元,中小企業貸款增量占企業客戶融資增量的66.01%。
好事成雙。中國銀行2月10日宣布,今年前兩個月,中行新增中小企業授信1004.45億元,比去年底增長17.56%。其中,新增小企業授信257.1億元,比去年底增長33.37%。
如果工行與中行披露信息屬實,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于銀行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解決,輕足輕重的兩大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如此看重,市場派人士自然應該額手稱慶。但是,筆者上周剛剛與企業和銀行界的人士有過交流,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共識,包括銀行界的人士在私下交流時也從不否認這一點。
從數據來看,如果工行新增融資額全部流向1131家中小企業,今年前50天內工行向每家中小企業增加的貸款平均為7781萬元人民幣。這個平均貸款額度遠超中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年主營收入。從2007年開始,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劃包括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全部工業企業。
哪家中小企業如此幸運獲得如此之高的貸款?面對各方遲疑的眼光,工行雖然報出了喜人的數據,卻遲遲不愿公布詳情。而中行則表示,根據中小企業發展實際,中行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業務操作模式——“信貸工廠”,通過專業化分工和工廠式、標準化、“流水線”運作,使貸款審批更加專業高效,審批周期從之前的2至3個月縮短至現在的3至5個工作日,這比一向效率較高的招行效率都高。一些銀行利用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間接貸款,據中行不完全統計,二月底中小企業表內外授信已達8600億元,通過利用“核心企業”授信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服務,中小企業通過核心企業這一二傳手,成本上升了多少,有多少到了核心企業的七大姑八大姨企業?有多少到了能夠承接政府4萬億項目的企業?
離奇的數據不僅背離企業人士的實際感受,可要命的是,會給上層提供錯誤的信息,以為只要給目前的金融體系下達一紙命令,就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據筆者所知,連云南紅那樣發展前景明朗的民營企業都無法獲得銀行貸款,遑論其他企業?而寧波銀行這樣的以民營企業貸款為主的銀行都在爭搶“鐵(路)公(路)基(建)”項目。
中小企業的擔保已經解決了嗎?中小企業貸款高成本解決了嗎?銀行憑什么愿意充當這樣的活雷鋒?
中小企業融資難絕不是僅僅在現在的金融格局中通過行政命令就能解決的。過往數年,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有關方面出臺的措施不可謂少,在經濟出現緊縮苗頭之后,市場經濟發達的地方政府更是聯合銀行出臺一系列措施,給中小企業提供信用。雖然有所改善,但成效不是太大。
說實話,對于以往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拒絕向中小企業貸款,筆者認為是符合市場規律的行為,不同的金融機構面對不同的客戶群,理所當然,難道讓大型銀行通吃大中小企業信貸?大型銀行有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我們不應讓壟斷的目的借市場之手堂皇而行。
對于市場熱議的降息之舉,票據融資增加證明銀行已經找不到好的項目,降息只對能夠融到資的企業有好處,對于其他企業好處不大。通過陸平等人的測算,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最后必定會通過中間費用、理財費等各種各樣的形式,讓市場利率持平。換句話說,利率再低,好處也到不了能夠解決就業的中小企業頭上,能夠讓大型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市場的難題只有靠市場的辦法解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從39億元增加到96億元。繼續實行鼓勵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增加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隱約可見中小企業投資基金的市場影子,對中小企業是一大利好,希望能夠穩步快行。
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應該好好發揮他們在大型項目上的優勢,上百家的城市商業銀行則應該承擔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逼迫中小銀行擺脫對政府信用的依賴,杜絕地方政府對中小銀行的干預,轉而依靠訂單擔保、庫存量擔保、稅收擔保等市場模式,讓臺州商業銀行等在市場上先行一步的銀行,他們自創的風險控制體系能夠發揚光大,這樣不僅中小企業融資難能夠解決,就連中小銀行的未來生存前景也一并解決了。
堅決依靠政策和市場,而不是依靠大話,才能解決困擾中國經濟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瓶頸。
注:與常識不符的數據,總讓人不踏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