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19:23:05
工業軟件市場正經歷變革,歐美巨頭長期壟斷高端市場,而今本土企業尋求破局。浪潮數字企業與法國達索系統達成戰略合作,推出面向離散制造業的整合方案,實現中外工業軟件底層數據打通,標志市場從競爭轉向競合。離散制造業成核心戰場,浪潮與達索合作瞄準其轉型痛點,同時數據安全與投資回報成合作關鍵考量。
每經記者|鄢銀嬋 每經編輯|張益銘
工業軟件市場正迎來新一輪變革。
研究數據顯示,研發設計類高端工業軟件市場約八成被達索、西門子等歐美巨頭壟斷。隨著工信部《場景化、圖譜化推進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參考指引(2025版)》的發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本土企業的破局路徑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近日,浪潮數字企業(00596.HK,股價9.33港元,市值107.57億港元)與法國達索系統宣布達成戰略合作,推出面向離散制造業的整合解決方案。浪潮數字企業副總裁、浪潮捷云董事長付長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指出,此次合作首次實現了中外工業軟件在底層數據層的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折射出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的新動向:海外巨頭與本土廠商的關系正從單純競爭轉向競合共生。
中國工業軟件市場長期以來被幾家國際巨頭主導。IDC數據顯示,達索、西門子、PTC等公司在中國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而浪潮、用友等本土廠商則在ERP(企業管理系統)領域表現強勁。
“和達索的合作是中國工業軟件市場合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嘗試。”付長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以往僅限于模塊或產品單元的合作不同,此次合作實現了兩大關鍵創新,一是基于BOM(物料清單)底層數據層的打通,二是實現了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ERP及業財一體的全鏈路閉環方案。
在他看來,工業軟件真正的核心并非軟件本身,而是工業經驗與數據的貫通。“過去大量中國成長型企業面臨‘信息孤島’問題,數據無法跨系統流通。現在可以從底層實現數據同源,讓上層應用基于統一數據運行,為后續推進人工智能、數據資產化奠定基礎。”他表示,這套“研發即可生產、生產即可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覆蓋企業核心業務流,旨在幫助企業構建數據驅動決策的閉環體系。
不過從另一維度來看,浪潮與達索的攜手,也意味著單純的產品競爭正在被生態合作所取代:國際廠商需要本土化落地能力,本土廠商則需要核心技術積累。
工業軟件作為智能制造的關鍵環節,也正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工信部明確提出,要突破一批工業軟件關鍵技術,建設自主創新的工業軟件體系。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其他國內廠商同樣在尋求突破。用友網絡今年發布了新一代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華為云此前也推出了工業軟件云發展計劃,試圖通過云服務模式切入這一市場。
記者注意到,離散制造業成為這場變革的核心戰場。據中國智能制造研究院報告顯示,中國離散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率不足30%,遠低于流程工業的45%。
“離散制造具有產品品類多、工藝復雜、批量小的特點,對數字化改造的需求更為迫切。”付長友直言,過去3年浪潮與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合作,收集了全國16000多家企業數據,結果顯示,研發設計類和生產制造類企業是數字化轉型意愿最強烈的兩個模塊。
“流程制造像流水線,產品標準化、工藝固定,對系統要求相對較低;而離散制造如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等領域,每個訂單都是定制化的,對全流程協同的需求更迫切。”付長友表示。
而浪潮與達索的合作,正是瞄準了這一痛點。值得一提的是,在AI(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雙方還通過“垂域大模型+AI Agent(智能體)+工具鏈”的路徑,將人工智能深度集成到具體業務場景中。
不過,技術融合之路并不平坦。付長友坦言:“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構建一個能夠統一調度、管理這些智能體的‘超級智能體’。”
當然,這一挑戰不僅限于浪潮,也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西門子最近發布的Industrial Copilot、PTC的Generative Design解決方案,都在嘗試解決類似問題。
選擇與國際巨頭攜手,市場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在于:如何平衡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可能存在的沖突。
記者注意到,在工業軟件領域,數據安全已成為不可回避的議題。隨著《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的深入實施,工業企業對核心數據出境保持高度警惕。
“在與達索談判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必須基于物料清單BOM層打開。”付長友強調,“只有打開這層數據,我們才能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這一要求反映了數據安全已成為企業決策的核心考量。不僅國際合作如此,當前更涌現出以國產AI大模型進行私有化部署的強勁趨勢,如漣鋼、溫州工業與能源集團等企業在2025年落地部署DeepSeek模型,為核心數據安全提供了國產化解決方案。
對于投資者關心的業績貢獻問題,付長友保持了理性預期:“工業軟件合作屬于中長期投入,不會立即反映為銷售額的爆發式增長,相信未來對公司業績增長將起到重大促進作用。”他坦言,企業數字化改造不僅是系統替換,更涉及管理方式與組織架構的深度調整,需要時間沉淀。
這一判斷得到了市場數據的支持。據統計,工業軟件項目的平均回報周期為18~24個月,且前期需要大量相關投入。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81390689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