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14:06:00
9月2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應急管理成就,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安全生產事故和自然災害損失均大幅下降。應急管理部采取多項措施應對極端災害,提高防治、預警能力,做好應急保障。此外,我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地震預警系統,防震減災能力顯著提升,多項關鍵研究取得進展。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9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應急管理改革發展成就。
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在發布會上介紹,從統計數據來看,“十四五”規劃應急管理的主要指標提前完成,部分指標呈現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些變化。
在安全生產方面,2024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數首次降到個位數,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3.8%,今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還在持續下降。
在自然災害方面,2021年至2024年平均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分別比“十三五”時期下降了31.3%、23%和34.3%。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對此王祥喜表示,當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災害趨多趨強,尤其是這些年來,我國北方地區極端暴雨天氣越來越頻繁。為有力有效應對這些極端災害,應急管理部發揮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協調職能作用,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在提高防治能力方面,應急管理部門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了國家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和區劃圖,服務災害精準防治;開展基礎設施涉災風險隱患排查、森林草原火災重大隱患排查等專項行動,完善自然災害設防標準,一大批抗震加固、避災搬遷項目建成使用,有效帶動了全社會綜合減災能力提升。
比如,2016年和2022年青海門源先后發生了6.4級和6.9級兩次地震,后面的這次震級更高,但是經過了抗震加固工程建設,倒塌房屋數量比前一次減少了95%。下一步,應急管理部門將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和實施,統籌推進“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更加主動應對北方地區雨情汛情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在強化預警“叫應”方面,應急管理部門把人員轉移避險作為減少人員傷亡的最關鍵舉措,一方面通過優化升級監測站點,拓展鐵塔大數據等監測手段,想方設法提升預警能力,為應急準備爭取更多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強化預警響應聯動,各地轉移避險速度更快、范圍更精準、組織更嚴密。
極端災害往往會造成斷路、斷網、斷電,使災區村鎮成為信息“孤島”。為破解這一難題,應急管理部門在高風險區預置大中型無人機通信平臺、應急通信基站、衛星電話,10.2萬個多災邊遠鄉村有了保底通信裝備;在偏遠易災地區還規劃建設一批直升機起降點,建立重大災害社會力量無人機應急合作機制,實現救援人員和裝備物資快速投送。
在做好應急保障方面,應急管理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中央救災資金快速預撥機制,改變了以往先核災再撥款的模式,按照大頭在先、快字當前的原則,災害發生以后第一時間進行會商、迅速撥付,解決災區燃眉之急;開通保險理賠綠色通道,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健全應急搶險救災物資保障體系,中央儲備較“十三五”末增長了39.6%,基本實現省市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全覆蓋,同時建立物資聯動調撥機制和快速通行渠道,受災群眾得到有效救助的時間大大縮短。
“目前,今年的防汛關鍵期已過,但仍然面臨著洪澇和臺風風險。今天第18號臺風‘樺加沙’即將在廣東沿海地區登陸,我們將持續加強會商研判和統籌調度,組織有關地區和部門全力做好防范應對工作。同時,國慶中秋假期在即,出行出游增多,我們也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災安全。”王祥喜強調。
針對我國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的基本國情,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王昆表示,我國是全球大陸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各地各部門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十四五”期間全社會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王昆表示,我國發揮“大安全、大應急”優勢,地震災害應對更加有力。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每年專門部署防震減災救災工作。發改、工信、水利、能源等部門制定回答“大震之問”落實方案。應急部組織修訂地震應急預案,加強重點區域聯防聯控。國家消防救援局建強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地震部門滾動研判震情形勢,開展重點地區的災害損失預評估,為地方防災備災救災提供科學依據。各級啟動應急響應1000余次,高效應對四川瀘定6.8級、甘肅積石山6.2級、西藏定日6.8級等20余次重大地震。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預警系統,監測基礎不斷夯實。新建改建監測站點1.8萬余個,重點地區監測能力達到1.0級。
與此同時,城鄉抗震韌性持續鞏固,加固房屋設施經受住地震考驗。加強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完成30個城市活動斷層的探查,首次開展全國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協調有關部門著力推動四川、云南、新疆等地震高烈度區229個重點區縣房屋設施加固,加固房屋和設施經受住多次地震考驗,減少了人員的傷亡。
此外,公眾參與科普活動年均超過1.5億人次,防震避險能力不斷增強。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地震科普 攜手同行”主題活動,覆蓋中小學3萬余所。推動科普進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家庭。在國家層面發布《防震減災基本知識與技能大綱》。推出院士系列等優秀科普作品100余部。學校常態化開展疏散演練,在積石山6.2級地震中,震區94所寄宿制學校5萬名師生科學避險,無一傷亡。
當前,我國多項關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比如發布了全球首個億級參數量的地震波大模型。地震預警突破60余項關鍵技術。運用數物混合孿生技術模擬城市地震災害演化,實現大震巨災的情景構建。震源物理過程、大陸強震危險性識別等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為風險防范提供了科技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緊盯震情不放松,以更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王昆強調。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石雨昕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