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7:48:59
趙建平,從2003年攜136萬入市至身家躍升10億元級別,以獨到投資眼光和堅守科技賽道著稱。他兩次布局東芯股份,首次失利后于2025年卷土重來,與關聯組合趙吉共同加碼。隨著東芯股份參股公司發布高性能GPU芯片,東芯股份股價飆升,趙建平組合浮盈超7億。此事成為其投資生涯又一標志性案例,展現其耐心與魄力。此外,他還分散投資于中科通達、五芳齋等多只個股。
每經記者|劉明濤 每經編輯|彭水萍
在A股市場的浪潮中,從不缺傳奇,卻鮮有“常青樹”。
趙建平,這位從2003年攜136萬元入市,歷經多輪牛熊洗禮后身家躍升至10億元級的超級牛散,不僅憑借獨到的投資眼光書寫了“小資金滾成大財富”的造富神話,更以對科技賽道的 “專一” 堅守,在近期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回馬槍”戰役——攜趙吉再度布局東芯股份,短短兩月便斬獲超7億元浮盈!
趙建平的成功,在于其始終如一地堅持“小而美”與“高成長”的投資理念,即便短期投資失利,也不會動搖其投資邏輯。
這場“愛恨情仇”的投資故事開端,還要從東芯股份發行上市聊起!
2021年12月10日,東芯股份登陸資本市場,嗅覺敏銳的趙建平迅速入場,截至當年12月31日,他已持有237萬股,成為該股第一大流通股東,市場預估其成本價約46元/股。彼時,趙建平對國產芯片的未來充滿信心,即便東芯股份上市后股價陷入震蕩下行,他仍在2022年上半年選擇持續加倉,累計持股數量增至350萬股。
不過,或許因為發行價格較高,亦或許市場對東芯股份業務前景看淡,東芯股份上市后,股價持續低迷,到了2022年三季度,其股價一直在35元/股左右徘徊,相較上市初期46元的平均價,趙建平此次投資浮虧已超20%。
面對賬面虧損,他最終選擇減倉離場,首次布局東芯股份以“失利”告終。但鮮少有人知道,這次離場并非放棄,而是為后續的“卷土重來” 積蓄力量——趙建平對科技股的鐘愛,以及對國產芯片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念,從未動搖。
時間來到2025年,隨著英偉達股價持續暴漲,全球GPU(圖形處理器)賽道熱度攀升,國產替代需求愈發迫切。就在此時,趙建平將目光再度鎖定東芯股份,于二季度果斷“殺回馬槍”,重新買入該股513萬股。這一次,他并非孤軍奮戰,關聯組合趙吉同步入場,買入300萬股,二人組合形成“協同作戰”之勢,共同加碼東芯股份。
起初,市場并未立刻給予回應。在趙建平建倉后,東芯股份股價仍在低位徘徊,走勢相較其他芯片股顯得格外平淡,不少投資者甚至對這一布局產生疑問。
但轉機往往在不經意間降臨。7月26日,一則重磅消息打破了平靜——東芯股份持股37.88%的參股公司上海礪算科技,正式發布首款完全自主架構的高性能GPU芯片“7G100”系列及顯卡產品。
測試數據顯示,這款GPU芯片性能達到國際主流水平,直接填補了國產GPU領域的空白,瞬間點燃了市場對國產替代的強烈預期。
消息一出,東芯股份被迅速貼上“GPU 概念股”標簽,更因對標英偉達的發展潛力,被投資者親切地稱作“東偉達”。大量資金聞風而動,紛紛涌入這只此前被低估的標的。
自此,東芯股份的股價開啟了“狂飆模式”。從7月28日開盤39.5元/股的價格起步,到8月28日盤中觸及119.57元/股的高點,最終以118元/股收盤,短短一個月時間,股價漲幅高達216%。若以趙建平、趙吉組合二季度建倉成本約2.3億元計算,截至8月28日,兩人持股市值已飆升至9.59億元,浮盈超7億元,這場 “回馬槍” 戰役,以遠超預期的收益畫上了階段性句號。
不過,伴隨著股價的劇烈波動,監管層面的關注也如期而至。8月28日晚間,東芯股份發布公告稱,因公司股票自7月29日以來多次觸及交易異常波動及嚴重異常波動情形,為維護投資者利益,將對股票交易波動情況進行停牌核查。截至發稿,公司尚未披露核查結果,復牌時間暫未確定。
如今,市場目光都聚焦在東芯股份復牌后的表現上:“東偉達” 能否延續此前的上漲勢頭?趙建平、趙吉組合會選擇在何時調整倉位,將浮盈落袋為安?這場歷時數年、充滿轉折的投資布局,最終會留下怎樣的資本市場佳話?
無論結果如何,趙建平此次擒住“東偉達”的操作,已然成為其投資生涯中又一標志性案例 ,它不僅印證了“堅守賽道”的價值,更展現了超級牛散在面對短期波動時的耐心與魄力。
當然,趙建平從不“單吊”一只個股,其擅長分散投資,除了東芯股份外,其今年二季度還買入中科通達以及消費股五芳齋,另外還長期持有英諾激光、航天軟件、高華科技、力揚芯片等。
那么,看了趙建平的投資故事,他對優質賽道長期堅守的精神,你GET到了嗎?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1841543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