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06 22:45:52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強調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涵蓋醫療改革、資源布局和藥品保障等領域,并首次提出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和支持創新藥發展。宜明昂科創始人田文志表示,這些政策會反映到資本市場,也會反映到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相信整個板塊都會有正向的價值重估。
每經記者|甄素靜 許立波 每經編輯|張海妮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聚焦到醫療衛生方面,報告再次提出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具體涵蓋了醫療改革、醫療資源布局、藥品保障等多個關鍵領域,并且首次提及“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宜明昂科創始人、董事長田文志表示,非常高興看到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創新藥發展的支持,這些政策會反映到資本市場,也會反映到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相信整個板塊都會有正向的價值重估。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關于醫藥健康領域的政策指引更加明確和細化,報告不僅延續了對醫療健康的高度重視,還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措施,為醫療健康行業的平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藥價、集采、創新藥目錄、中醫藥發展等多項醫藥領域政策,有望成為驅動行業發展的新動力。
銀河證券認為,與以往的政府工作報告相比,創新、醫保、醫療服務改革是2025年醫藥產業重點關注方向。本次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支持創新藥發展,此前多個文件和會議明確支持創新藥發展,并出臺相關細則。2024年年底及2025年年初國家醫保局先后發文,支持普惠型商業保險將創新藥品納入報銷范圍,首次提出制定丙類目錄,進一步明確丙類目錄的制定與國家醫保談判同步進行,年內將推出首版醫保丙類目錄,這標志著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從“普惠保基本”向“多層次精準保障”轉型。
據統計,2024年創新藥市場規模約1400億元,商業健康險對創新藥的支付總額約74億元,約占創新藥市場規模的5.3%。其中,惠民保支付約21%、醫療險支付約30%、疾病險支付約49%。2023年我國商保的保費收入約9000億元,當年賠付支出約3000億元,商保對創新藥的支持還存在很大發展空間。商保和丙類目錄的推進,有望提高對創新藥的支付比例,解決創新藥支付端難題。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多層次的保障體系需要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因此,發展商業保險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商業保險與丙類目錄之間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特別是對于那些價格較高、醫保覆蓋困難但患者需求強烈且療效明確的藥物,丙類目錄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出現在“三醫協同”中,往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的表述,但上述表述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順序為“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
對此,金春林認為,在“三醫聯動”改革中,將“醫療”放在首位是應有之義。醫保與醫藥的所有工作最終都要服務于醫療與健康,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是核心,而醫療正是承載這一核心的關鍵載體。醫藥相當于醫療的“武器”,醫保則像“彈藥”,兩者都必須圍繞“醫療”這個核心展開。
同時,從規模和體量上看,醫療系統也相對龐大,醫務人員數量多、資源投入多,這都決定了“醫療”在“三醫協同”中被置于首位的合理性,也體現了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基于這一思路,金春林認為應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醫療效果作為首要目標。
在藥品保障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優化藥品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集采通過以量換價的方式,大幅降低了藥品和醫用耗材的價格。從2018年第一批集采至今,我國已完成十批藥品集采,共計435種藥品通過這種方式降價求量。
金春林表示,推動醫療水平持續提升,一方面需要推動創新藥的發展,確保有足夠的“武器”來提升診療水平;另一方面,為了有效控制成本,也要大力發展仿制藥,用仿制藥逐步替代專利到期的創新藥。但在仿制藥市場替代的過程中,必須做好質量監管與評估,通過一致性評價來確保仿制藥與原研藥質量相當。這也是藥品集采未來需要進一步優化的方向之一——在保證供應與成本效益的同時,不斷強化對仿制藥質量的把控。
對于創新藥目錄標準制定的建議,一位生物醫藥領域的從業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首先應明晰創新藥的定義和標準,避免企業利用模糊標準進行虛假創新。藥品納入創新藥目錄前,還要有明確的臨床效果和臨床數據支撐。在藥品上市后,需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四期臨床),收集足夠多不同地區、年齡、醫院的樣本數據,綜合評價效果良好后,再考慮納入目錄,具體觀察時長和樣本量需專家確定。
上述業內人士繼而解釋稱,目前創新藥分類存在模糊地帶,部分一類藥并非真正創新,存在打“擦邊球”現象。例如,有些藥雖被歸為一類新藥上市,但沒有專利保護,且市場上已有類似更早上市的產品。
“嚴格的創新藥目錄標準,能拒絕偽創新藥進入市場,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促進創新藥研發企業專注于真正的創新研發,提升我國創新藥的整體競爭力,推動創新藥從實驗室更快走向臨床應用。”不過,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也需注意如果標準過高,藥品上市后長時間不能納入目錄,可能會對創新藥企業的銷售產生阻力,影響企業利潤,進而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積極性。而對于罕見病、國內無藥可治的急需藥品,在符合一定安全標準的情況下,也可適當放寬納入創新藥目錄的條件,讓患者盡快受益。
金春林的看法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這實際上為“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提供了明確標的,也有助于對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給予分層次的支持。在“從新藥上市到專利到期,再到仿制藥替代”的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的藥品應根據其臨床價值的不同而獲得差異化定價。這樣的機制不僅能鼓勵企業持續投入研發資金,也有助于推動醫藥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一個創新藥的研發,需要投入十幾年的時間,大量的心血和研發資金,如果最終能夠在商業化環節有合理的定價和回報,可以使創新藥企繼續投入研發,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路徑。”田文志對記者表示,如此發展下去,相信中國的創新藥行業未來一定也會有屬于自己的“DeepSeek時刻”。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文多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