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24-12-16 12:47:52
“二兩筍子肥腸,紅湯!”冬日早晨,在四川綿陽科技城新區的核心地段,一家米粉店里排起長隊,200平方米的店鋪坐得滿滿當當。
早餐吃米粉,是很多綿陽人的生活習慣。在餐飲行業經營多年的趙維榮在繁華地段盤下這個寬敞的門面,開起米粉店,生意十分紅火。
“早上客流量確實大,可到午后就閑下來了。”兩三年經營下來,趙維榮發現,“只賣早餐,相當于門店只利用了一半。這地段房租這么貴,太浪費了!”
就在他發愁的時候,生意伙伴廖忠福找上門來:“咱們共用場地和設施,你早上和中午賣米粉,我晚餐賣熱鹵和面條,如何?”
共用經營場所和設施設備,開設各自的餐飲店,在不同時段獨立經營,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設施,有效節約投資成本。兩人一拍即合,相約來到綿陽市市場監管局科技城新區分局辦證大廳,咨詢辦理各自的食品經營許可證。
“按法律規定,同一經營場所只能申領一個食品經營許可證。”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分時共享的經營模式很新穎,但許可證的申領主體及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劃分成為棘手難題。
“新模式就要有新思路!”面對這個新問題,綿陽市市場監管局主要負責人說,要以監管為民的工作理念,精準扶持不同經營主體發展,確保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綿陽市市場監管局迅速組織業務骨干、律師、專家等展開探討,尋求解決方案。
“經營項目均為熱食類,比較相近,風險較低,分時共享經營是可行的。”經過充分的可行性論證之后,兩位經營主體在監管部門指導下,協商一致,由設施設備投入者為主體申辦食品經營許可證,食品安全協會指導雙方簽訂食品安全責任合同,各自獨立經營,共同履行食品安全責任義務,對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法定代表人負責,形成了責任明晰、風險共擔、相互監督、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兩家店“合”在一起了,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責任怎么劃分?由誰來兜底?
“食品經營許可證上寫我的名字,由我對顧客負責;同時我與合作伙伴簽訂安全責任合同,他的經營如果出現問題,我對外承擔責任后,他要對我負責。”趙維榮說,市場監管部門也悉心指導,幫助他們最大程度確保食品安全。此外,他們還購買了食品安全責任險,進一步分擔風險。
在監管部門指導下,趙維榮與合作伙伴分別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分別擬定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清單,實現食材采購、加工制作、物流配送等環節的相對獨立,建立獨立的經營臺賬,實現了共享與監督的有機融合。
很快,這個門面掛上兩個招牌,標注各自經營時間,分時開起了兩家店。
對這種新模式,綿陽在嚴格監管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名特優新”申報、資金補助等方式加以扶持,并密切跟蹤評估發展和安全情況。綿陽市食品安全協會也建立了食品新業態新模式備案制度,加強跟蹤指導,定期舉辦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幫助從業者提升專業素養和安全管理水平,健全行業規范和自律機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