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5 22:40:21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近日,國家數據局印發《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到2028年,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技術、生態、標準、安全等體系取得突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形成一批數據空間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基本建成廣泛互聯、資源集聚、生態繁榮、價值共創、治理有序的可信數據空間網絡,各領域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數據生態體系。
視覺中國
如何通俗理解可信數據空間?可信數據空間有什么特點?企業、行業、城市、個人、跨境等五類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哪些更為迫切?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將給數據行業帶來哪些新機遇?
圍繞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科技部網絡空間安全2030計劃專家組成員、教育部信息技術新工科聯盟網絡空間安全工委會主任委員、俄羅斯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胡瑞敏,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安恒信息首席技術官劉博等專家和企業人士。
如何通俗理解可信數據空間
《計劃》明確,可信數據空間是基于共識規則,聯接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是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是支撐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載體。
在劉博看來,從能力出發,可信數據空間是一種在保證安全可信的前提下,解決數據在供給、流通過程中“不敢”“不愿”和“不能”的問題,為數據使用和場景探索提供支撐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實踐。從目的出發,可信數據空間是一種實現“數據自由”的重要載體。
趙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功能上看,可信數據空間是一個能實現多方共享共用數據的數字空間。“它是一個數字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大家共同遵守已經達成共識的數據接入、交互、使用和管控等規則,供方就可以放心地把數據供出來,需方也會信守規則使用數據,在這個空間中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從形態上看,可信數據空間是一個數據流通基礎設施,也是一個利益互惠的市場空間,還是一個數據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
“可信數據空間包含三個層次:一是進入該空間的主體身份必須是可信的。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其身份的可信性是首要的,否則整個空間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二是進入該空間的數據可信,數據來源、是否被篡改等問題都關系到數據的可信性。三是業務可信。在可信數據空間內,會提供各種服務,這些服務涉及業務的可信性。”胡瑞敏說。
五類可信數據空間哪些需求更為迫切?
《計劃》提出,要開展可信數據空間培育推廣行動,包括積極推廣企業可信數據空間、重點培育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鼓勵創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穩慎探索個人可信數據空間、探索構建跨境可信數據空間等五類可信數據空間。
劉博認為,從《計劃》“開展可信數據空間培育推廣行動”的章節表述來看,當前階段,企業、行業、城市三類可信數據空間相較于個人、跨境可信數據空間需求更為迫切。
趙剛對此表示贊同,他提到,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政府等是數據資源的主要持有方。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關鍵是要建立可信機制,讓這些數據富集的機構能有提供數據的積極性?;诖耍髽I、行業、城市數據空間的建設更為迫切。
胡瑞敏則表示,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是為了支撐數字經濟的發展,這五類可信數據空間都是未來需要發展的,但確實有先后順序。在他看來,最應該優先發展的是企業和行業。企業是主體,企業擁有數據資源,建設可信數據空間可以為其生產經營提供高效保障。企業做好后,協同上下游企業一起來做就是行業。
“城市治理的可信數據空間必須有基礎,在企業和行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更加成熟后,會向整個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胡瑞敏說,個人數據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所以個人的可信數據空間一定是在其他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相對成熟后才謹慎推進的。在他看來,整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必須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后,才會延伸到每個家庭和個人。
在談到具體行業時,他表示,金融行業已經積累了大量數據,數據的聯網情況也做得比較好,有需求、有條件、有資源,所以一定會最先開展這項工作,另外還有一些本身數字化程度非常高的企業和行業,在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方面也一定會走得很快。
建設可信數據空間將帶來哪些新機遇?
胡瑞敏表示,在國家發展可信數據空間的大背景下,對做數據安全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性機遇,提供了很多全新的賽道,使得業務拓展的空間與過去相比有了數量級的增長。
他提到,文件中提到很多可信數據空間構建中涉及的核心技術攻關,這些技術攻關本身會變成相應的產品、服務、標準。“有些技術過去還在研究狀態,現在通過政策引導,使得落地條件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改善;有些企業可能會抓住一些新技術發展的機遇,推動相關產品、服務的落地、升級。”
他舉例說,比如數據標識可能以前都是廠家自己做,因為沒有形成一個更廣泛的互通,未來可能有新的企業專門從事數據標識,這意味著新的賽道產生了。包括數字價值的評估模型、智能合約、元數據智能識別等,都會變成相應的產品,進而變成普遍的行業新服務。
劉博表示,建設可信數據空間將給數據行業帶來很多新機遇,這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分析。
建設前,對數據流通中相關標準和機制的形成具備促進作用。以“中國數谷”的沙盒監管機制以及相關標準為例,在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的規劃下,政府、行業和企業具備更強的動力參與到機制和標準的形成過程中。
建設中,對數據流通和數據安全技術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土壤。相關技術包括但不限于:以分級分類、脫敏、加密等為代表的數據流通前的安全保護技術和可信管控技術,以隱私計算、機密計算、同態加密等為代表的數據流通過程中可用不可見的技術,以數據資產地圖、數據資產探查、數據場景挖掘、元數據管理等為代表的數據價值共創技術。
建成后,對數據場景快速迭代提供了支撐的載體。依托建成的可信數據空間,數據流通的參與方能以低成本、普惠化的方式使用可信數據空間,能高效地完成數據場景的發現與供需的撮合,能安全合規地完成數據的交付和審計,以此支撐全新數據場景的快速挖掘與迭代。
在趙剛看來,建設可信數據空間首先將為數據基礎設施投資帶來機遇。可信數據空間是一種重要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將成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著各類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各行業各領域都將加大重點項目的投資。
其次,將為數據空間生態建設帶來機遇。可信數據空間是一個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圍繞著各類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和運營,將促進鏈主企業、平臺企業、數據空間運營方、數據應用企業等擴大數據產品生產和應用規模,帶動數據產業發展壯大。
此外,建設可信數據空間還將為數據市場發展帶來機遇。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