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3 20:25:51
廣東證監局表示,“十四五”期間,要支持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增強資本實力,提升業務能力、服務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其中包括,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豐富權益類基金產品,積極參與基礎設施REITs等試點,提升財富管理能力。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吳永久
9月13日,廣東證監局網站公布了近期在廣東省、廣州市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的相關內容,就提高直接融資規模、優化資本市場生態等問題進行詳解。其中,有關“十四五”期間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方面,提出要進一步支持證券基金期貨機構發展,包括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豐富權益類基金產品,積極參與基礎設施REITs等試點,推動私募基金機構與中小企業投融資項目、地方產業引導基金的對接等內容。
從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十三五”期間省內廣州累計新增境內上市公司48家,較“十二五”期間增長1倍多;各類企業通過境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近9000億元,較“十二五”期間增長近3倍。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企業融資便利性的不斷提升,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融資熱度將進一步被激活,有助于加快創新資本形成,服務實體經濟。
近期,圍繞增強資本市場工作合力,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證監局就提高直接融資規模、優化資本市場生態等問題回應外界關切,其中在對“十四五”期間的工作規劃當中,支持證券基金期貨機構發展被重點提及。
廣東證監局表示,“十四五”期間,要支持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增強資本實力,提升業務能力、服務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其中包括,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豐富權益類基金產品,積極參與基礎設施REITs等試點,提升財富管理能力。
此外,在一級市場投融資方面,廣東證監局表示,將繼續規范發展私募股權市場,優化私募基金機構發展環境,推動私募基金機構與中小企業投融資項目、地方產業引導基金的對接。
有業內專家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就資本市場來說,傳統的投資者結構和投資重心已經在調整的路上,包括二級市場投資中,公募基金的投資占比逐漸提升,一級市場當中,以險資、銀行理財資本等大額長期資本陸續放開投資PE、VC的限制,機構投資人正在成為市場活躍的投資主角。
受此帶動,廣東省內企業直接融資的規模在“十三五”期間有所增長,據廣東省證監局的數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廣東省累計新增境內上市公司260家,新增家數較“十二五”期間增長近90%;各類企業通過境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金額超過3萬億元,較“十二五”期間增長了2.4倍。
今年以來,隨著以注冊制改革為核心的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向縱深推進發展,廣東省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重大事項中包括廣期所掛牌設立、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企業上市掛牌數量繼續快速增長。
廣東證監局統計,到8月上旬,廣東省新增A股上市公司58家,同比多增29家,新增新三板精選層公司4家;直接融資規模持續擴大,各類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融資7432億元,同比增長27%。截至8月5日,廣東省共有境內上市公司73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45家。
上市公司數量能反映一座城市市場經濟活力、營商環境的吸引力,也代表著一座城市創新、技術、資本的實力。在廣東,省會廣州近年來打出政策“組合拳”,不斷優化城市的資本競爭力。
廣東證監局表示,支持廣州資本市場重大平臺建設。其中包括,支持高標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優化期貨業發展生態,打造風險管理中心。支持上交所南方中心、深交所廣州服務基地、新三板華南基地等資本市場服務平臺發展,強化工作聯動。推動廣東股權交易中心規范創新發展,提高綜合金融服務覆蓋面。
事實上,有關廣東省政府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戰略合作由來已久,深交所廣州服務基地已輻射廣東省21個地市;再加上更早之前上交所南方中心落戶廣州,這背后釋放的是廣州將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強烈信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此前曾公開表示,“金融競爭力的根本還需要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支撐,通過深交所共建服務平臺的幫助,上市公司可以得到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機會。非上市公司也可以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和更多登陸資本市場的可能,這些都將幫助廣州的實體經濟實力提升,從而增強其金融競爭力。”
廣東證監局表示,“十四五”期間,證券監管部門將全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與市委、市政府和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密切協作,多措并舉,全面優化廣州資本市場發展生態,著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除了前述支持廣州資本市場重大平臺建設外,還將支持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以及引導行業經營機構聚集發展等。特別是推動私募股權機構的發展,有業內人士表示,重大平臺的建設有助于加快創新資本的形成,隨著企業融資便利性的不斷提升,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融資熱度將進一步被激活,屆時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