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24 21:56:17
◎“EPM的核心是數據,基于業財數據構建不同的數據模型,來解決企業不同的管理需求。”FONE創始人曾曉丹表示。目前,EPM已經成為了“業財一體化”的新趨勢。
每經記者|劉玲 每經編輯|魏官紅
提起ERP,大家都不陌生。ERP是一個將企業的人、財、物統一管理起來的企業資源計劃信息系統。不過,隨著企業的數據量和需求增加,系統變得越來越“重”,效率越來越低。
EPM(企業績效管理)則成為了后ERP時代的重要突破手段。“整個中國ERP、CRM等信息化建設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的,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產。EPM的核心是數據,基于業財數據構建不同的數據模型,來解決企業不同的管理需求。”FONE創始人曾曉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過去的財務部門往往只能在事后拿到業務數據再進行整理和分析,這給企業的管控和決策帶來一定的滯后性。企業做大到一定規模之后,需要通過財務和業務數據的聯動,實時分析調整,來反向規劃調整業務。因此,EPM成為了“業財一體化”的新趨勢。
不過,EPM在我國起步較晚,雖然企業和資本的熱度在不斷增加,但是技術門檻是一座繞不過去的大山。“一些試圖切入EPM領域的新興公司,要么直接購買國外巨頭的底層平臺進行改造,要么選擇開源技術架構進行二次開發,以快速降低EPM的技術門檻。”但在曾曉丹看來,這兩種技術路線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真正地滿足企業的訴求。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電子計算機和IT產業的發展,財務領域出現了會計核算系統、費用報銷系統和資金管理系統等最初級的財務管理系統。之后,ERP系統接過了第二棒,讓財務會計進入了流程化階段。
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的到來,業務和流程日益線上化、智能化,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繼續呈指數級增長。在新環境下,部分老牌EPM系統的架構,在產品可擴展性和大數據分析能力上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
“比如,一家剛成立的小企業,財務部門的職能可能更多的是記賬、核算等事務性的工作。公司有一定規模后,就需要針對海量的財務數據做一些基礎的經營分析,來預測和規劃未來的業務,來保證完成企業的經營目標。”FONE COO歐陽高暉表示。
以全面預算為例,企業通過傳統財務軟件,光是收集和整理各類業財數據就得花費3-4個月的時間,且因為全面預算編制的特性,在編制過程中會不斷調整,產生多個版本,不同版本的保存和對比分析效率極為低下。
曾曉丹提到,雖然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會構建很多的專業系統,比如ERP系統、SRM系統、CRM系統、財務共享系統、費控系統等。但是,這些系統本身是異構的,數據也是孤立的,想要開展業財一體化建設首先就需要把這些數據拉通。
在新的背景下,更敏捷的企業績效管理軟件——EPM應運而生。EPM產品是采用新的大數據架構、并以本地、私有云、托管和SaaS化多種形態交付的業財一體化工具,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將企業相對獨立的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打通,以解決數據維度不統一、企業的財務決策與業務進展脫節等問題。
除此之外,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財務部門的職能也開始轉型,從此前的“賬房先生”變成了“管理軍師”。曾曉丹表示,“在事務性工作做完之后,財務還需要將能力過渡到業務財務、戰略財務,不只是局限在核算之后出結果,而是要深入到業務的前端,即要解決財務指標的同時,還要找出這些結果是由哪些經營活動產生的。”因此,“業財一體化”逐漸成為了EPM的新趨勢。
早在2010年前后,歐美市場就誕生了一批EPM公司,備受市場追捧,并且先后上市。2016年10月,財務會計軟件提供商Blackline在美股上市;2017年3月,業財數據處理、分析預測工具Alteryx上市;2018年10月,企業財務規劃軟件提供商Anaplan在美股上市。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國EPM行業起步較晚,在過去十多年里,國內EPM市場一直被國外巨頭壟斷。當時傳統國外廠商的EPM軟件存在諸多問題:不僅成本高昂,而且產品架構體系過重,用戶響應速度慢。同時,國外軟件公司普遍存在本地化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無法理解中國用戶的實際需求。
到了2016年前后,國內EPM軟件市場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資本的熱度也不斷增加,國內EPM市場誕生了如FONE這樣的“業財一體化”平臺公司,開啟了國產化替代的過程。據了解,今年四月底,FONE宣布完成B1、B2輪合計過億元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EPM軟件的國產化替代困難重重。試圖切入EPM行業的企業,不僅需要面對國外巨頭的壓陣,還要翻越產品技術這座大山。
“因此,很多企業要么直接購買國外巨頭的底層平臺進行改造,要么選擇開源技術架構進行二次開發,以快速降低EPM的技術門檻。”曾曉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但是,在曾曉丹看來,這兩種技術路線都有其局限性。一方面,新一代EPM在大數據量及高并發用戶訪問、實時計算、同步的數據讀取、寫入及復雜邏輯計算等方面有著綜合的特殊要求,對于底層數據處理能力要求非常高,無論是傳統的技術架構還是現有的開源技術,都無法同時達到這些要求。
另一方面,采用了國外巨頭的技術底層,就代表著核心技術無法自主可控,這意味著系統的性能、擴展性以及產品使用自主性都無法得到保障。
為什么底層核心平臺的搭建,成為了EPM國產化替代中“卡脖子”的關鍵技術?
曾曉丹表示,底層平臺可以用幾個詞來描述它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第一是大數據能力,第二是快速構建業務邏輯的能力,第三是大數據的高并發、實時讀寫以及復雜計算等能力,目前沒有發現一個能夠完全適配EPM產品與企業管理需求的大數據技術。
“所以從我們自己整個產品的發展歷程來看,平臺的能力、技術實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司底層平臺最核心的能力也是公司構建很多年,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目前,FONE是國內唯一一家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核心技術全部自主可控的EPM廠商。”歐陽高暉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