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2 10:43:55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表示,“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藥幾千年了,所以現在不能有任何發展和變動,應該保持原來的模樣,不能與時俱進;另外一個觀點認為中醫藥是落后的,陳舊的,應該全盤的用西醫的現代科技方法改造、替代?!彼J為,兩者都是不適當的。
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陳俊杰
中醫藥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此前屠呦呦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也表示,青蒿素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近年來,中醫藥的復興和傳承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的發布對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9月11日,在2019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的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完全保持中醫藥原有樣貌和全盤否定都有失偏頗,應該予以糾正。
論壇現場專家發言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攝
2017年7月1日,《中醫藥法》開始正式實施,對于中醫藥界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時刻,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有了相關立法提議,幾十年后得以實現。
中國衛生監督協會會長張鳳樓認為,《中醫藥法》的出臺對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好的契機,他認為《中醫藥法》規定少數民族的醫藥都屬于中藥的范疇,這意味著中藥的內涵比過去擴大了。
張鳳樓認為,把中醫藥發展納入了縣以上行政部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從法律層面,保證了中醫藥健康、快速發展。此外,中醫藥在發展過程中還有進一步挖掘的東西,對中醫藥的師承教育,以法律的形式進行肯定。“沒有繼承就沒有傳承,繼承、傳承、創新、發展都是重要的要素。” 張鳳樓說。
陳凱先指出,中醫藥在我國有漫長的發展史,幾千年來形成了高度發展的哲學思維、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世界衛生組織在近年來不斷推動傳統醫學,要把傳統醫學納入到主流的衛生健康體系中來。
陳凱先認為,我國的衛生健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有兩種醫療衛生體系,“一種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醫藥傳統醫學體系;另外一種是現代、近代發展的現代醫學體系。”這兩種體系在我國同時并存,共同發展,這是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特點,也是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突出的優點。
但是在當代應該如何看待中醫藥,陳凱先坦言,確實遇到了很多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兩種看法有失偏頗,應該進行糾正。“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藥幾千年了,所以現在不能有任何發展和變動,應該保持原來的模樣,不能與時俱進;另外一個觀點認為中醫藥是落后的,陳舊的,應該全盤的用西醫的現代科技方法改造、替代。”他認為,兩者都是不適當的。
與時俱進對于中醫來說或許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陳凱先認為,中醫藥現代化的基本思路主要包含兩點,一方面要不斷運用現代科技,另一方面要珍惜、弘揚和傳承中醫藥的寶貴科學價值。
在陳凱先看來,這幾十年來,中醫藥的現代化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既要不斷推進、傳承,也要有新的發展、創新,他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其一,中醫藥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陳凱先認為,這是中醫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發展,傳統采集的天然方式已經遠遠不夠,必然就要采取人工種植、大規模培育的方式。但又跟氣侯、環境變化有關。所以如何保持、保護中醫藥資源,尤其是種子資源,需要用當代科技認真研究和解決。
再者,在陳凱先看來,長期使用中藥,也觀察到了很好的療效。不過,他也坦言,目前有兩個問題并不清楚,“一方面,每一味藥材中間有很多成分,很多藥材放在一起成分就更多、更復雜,哪些成分是對治療疾病有用的,有效的成分,作用的物質基礎是哪些;另一方面,這些成分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他希望運用現代科技,在中醫藥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對這兩個不清楚做到基本清楚。
此外,陳凱先提到了中藥的質量標準和質控技術。他認為,在古代科技條件的限制下,除了察看外觀表面之外,還有用嘗一嘗、聞一聞這類憑經驗的方式來檢驗,這些質量標準比較粗放?,F在有很多先進的技術,類如核磁、指紋等技術都可以建立嚴格、合理的科學標準。
第四個方面關于如何發展中藥的新藥。除了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名方之外,能不能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當代遇到的疾病及健康問題,發展出新的藥物。典型的代表如青蒿素,還有其他的一些中藥,如用砒霜治療白血病都是從中藥中發展出來。陳凱先指出,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復方,“復方的成分復雜,作用機制復雜,研究起來比較困難,要探索怎么樣在這個中間不斷發展出來,有效的、質量可控的、作用機理比較明確的新中藥”。他指出,這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
最后,他提到了生產工藝。陳凱先表示,過去中藥生產,是傳統作坊式的,規模比較小且相對粗放。能夠在現代條件下,高效地綠色生產,而且是應用自動化、信息化裝備,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前面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在陳凱先看來,對于我國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一方面要“科學認識中醫藥”,即運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挖掘、了解中醫藥的科學內涵,把生物學的本質講清楚;另一方面要“科學發展中醫藥”,即加強轉化醫學模式,從臨床出發,推動研究,同時要通過現代尋證醫學辦法,來檢驗、驗證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