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07 20:40:13
與很多人誤認為“開放”的投資觀念不同,重視理財的歐洲人,原來并沒有那么在意投資的不可或缺。甚至在國內不少人看來穩定但收益較少的銀行儲蓄,卻成為他們青睞的生財選擇。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宋雙 實習生 楊普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編輯 肖鴻月
在這個“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尷尬又現實的時代,說你從沒考慮過理財,大概也算是異類。
不過今天我們提到的這個話題是——一直對理財十分重視的歐洲人,在他們眼里,投資卻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國內流行的股票、基金、債券等大眾所熟知的投資方式,在歐洲部分國家卻并不是“寵兒”。他們則更加熱衷于,古董及藝術品的收藏和購買;甚至觀念相對保守,只存在銀行賺取利息。
在這其中,由于文化熏陶和歷史沉淀的差異,不同國家之間對投資的態度和形式也不盡相同?!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呔鸵?個歐洲國家為例,來一窺他們的生財途徑。
英國人的理財觀念非常突出。由于英國是一個負債消費的國家,政府常年支出大于所收稅額,在財政赤字的影響下,人們對借貸消費習以為常。
但據英國《金融時報》調查顯示,英國人的投資熱情并不高漲,除了一些人會利用養老金進行保險的購買或投資,有68%的英國人都不會用錢投資任何形式的資產;只有20%的英國人會對股票、債券進行投資;僅11%的人則會選擇英國本土的房產投資。
據環業投資英國和歐洲區主管大衛·貝靈翰姆介紹,英國人因為文化習慣原因,一般人相較于投資理財更傾向于將現金存放于銀行的定期賬戶中。而對于英國的房地產投資來說,許多投資者聽到房產稅、交易金等問題,便會被他們自己以為的繁瑣程序嚇退,使得房地產業的投資一直缺乏活力。不過大衛表示,這些程序的辦理其實是很簡潔的。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英國的貴族和富豪們也追捧藝術和體育潮流,他們撐起了每年能為英國經濟產生840億英鎊的英國藝術品市場與全世界的交易;此外,賽馬競技的投資也始終非常熱門,英國《金融時報》曾指出,每年大概會有100億英鎊被用于賽馬的投注。
如今,英國脫歐時局已定,退出歐盟后的經濟不確定性將增加,或進一步減少保守的英國人對投資的熱情,而繼續選擇直接在銀行儲蓄貨幣。
德國人骨子里的嚴謹與刻板聞名全球,永遠準點的火車、世界聞名的工業生產,都是他們的資本。但這同時也影響了他們對投資理財的態度。他們往往會選擇更保險、更安全的投資方式,而股票、股權的投資對他們來說,風險高得有如賭博。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道,2016年,僅有七分之一14歲以上的德國人購買了股權或基金。在歐洲央行持續低迷的利率政策下,德國人仍在進行其他投資和儲蓄之間搖擺不定。
顯而易見,大多數德國人還沒有意識到低利率對他們的影響。
盡管從去年統計的數據顯示,有440萬德國人有股權的直接投資,630萬人投資了基金,有170萬人兩者均有涉及,但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指出,過去四年,因為德國人的不投資所帶來的損失,達到約價值2000億歐元。這些小心翼翼與躊躇不前,都源于21世紀初電信股市崩潰,首當其沖的德國電信股價大跌所留下的陰影;而當時,德國電信的股票被德國人奉為人民的股票。在未來的幾年里,德國人潛意識里這道創傷預計仍不會消失殆盡,除非他們意識到存進銀行的錢并沒有帶來多大回報;否則,他們對投資的熱情仍不會一下子被帶動。
和英國人相比,法國人截然不同的一點是,對于房地產投資的熱衷。法國人普遍認為,房地產投資比黃金投資、存入銀行收取利息更有價值。
來自法國一房地產網站的民調數據顯示,有71%的法國人看好房地產市場。從2016年四季報來看,法國房地產成交量增長9%,房價漲幅約有1.6%,延續了三個季度的上漲趨勢。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得益于法國人對金錢的謹慎,2016年,他們的理財能力曾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評為世界頂尖水平。
在法國,平均家庭儲蓄率高達15%,這個數據讓他們名列歐洲之首。不過他們也有與德國人相同的問題——歐洲央行的低利率并不能帶來良好收益,而他們最關心的養老問題,似乎也不能靠銀行利息來解決。因此,近70%的法國家庭都擁有保險合同,涉及股票、債券等投資,但個人直接炒股的法國人卻少之又少。
從以上三個歐洲國家的生財之路來看,與很多人可能誤認為的歐洲“開放”的投資觀念不同,他們十分重視風險的控制且更愿意依賴銀行存款帶來的微小回報,生財之道還是相對保守的。
不過要探尋之中的緣由,或許與歐洲良好的社會福利不能分割。在政府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福利的情況下,他們不需要太擔心用投資理財的方式來保障自身生活。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持續低走的歐洲央行利率,讓他們損失了一大筆的收益,所以不排除在經濟緩慢復蘇的歐洲,人們會逐漸加大投資力度。同時, 我們也不能忽略,不同國家和個人有差異的投資理財觀念。
(實習生楊普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