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6-27 14:53:19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透露,國務院批準的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一共有12條措施。主要集中在完善股權結構、引入民營資本,建立管理層和員工持股機制,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內部經營機制和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
每經編輯|袁君
◎每經記者 袁君
大型商業銀行深化改革是新常態化的一個重大課題,交通銀行成為先行先試的“排頭兵”。
在今日(6月27日)的2015陸家嘴論壇上,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透露,國務院批準的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一共有12條措施。主要集中在完善股權結構、引入民營資本,建立管理層和員工持股機制,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內部經營機制和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
自去年7月份交通銀行提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議以來,在人民銀行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目前已得到國務院的批準。
牛錫明把這一次深化改革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大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二是深化商業銀行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三是實施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轉型與創新。
探索中國特色的大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
堅持在深化改革中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探索黨的領導核心與現代公司治理有效結合的新途徑和新方式,是交行這次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牛錫明表示,改革中要處理好領導核心與授權經營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統領全局和保證監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大包大攬,統領不能成為統包。
其次,要完善授權經營制度,把依法合規授權經營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根本制度。“股東應該對董事會全權授權,董事會應該對管理層充分授權。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要建立起相對獨立、相互制衡、職責清晰、授權經營的公司治理機制。落實和強化董事會決策和監事會監督作用,完善高級管理層發展管理責任制等有關制度,讓董事會、管理層在公司治理、人事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承擔更大的責任。”
在市場廣泛關注的引入民營資本方面,牛錫明表示,交行已經是上市公司,具有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特征。“除了交通銀行的層面外,在下屬二級公司層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經營改革也具有可行性。無論是現有的子公司還是新建的子公司,都可以探索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經營和建立員工持股機制。”
深化商業銀行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
據牛錫明介紹,深化商業銀行內部經營機制主要有三項改革措施:
1、用人薪酬考核機制的改革。要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行目標責任制契約化管理,加大市場化選聘高管的探索,可以通過市場化招聘方式選聘副行長級的高管,業績考核要與職業經理人的收入緊密掛鉤。
“職業經理人要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進能出。要把獎金的分配權交給經營單位的一把手。一把手有權決定本單位的獎金分配方式。要推行全員、全產品計價的考核,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打破大鍋飯,激發競爭活力,提升業績水平。”牛錫明說。
2、建立發展責任制,把經營單位績效考核綜合競爭力評價、內控評價、服務評價,作為境內分行發展責任制的重要內容。考核指標的下達要看市場、看同業,有高度有難度。子公司事業部至利潤中心推行市場化聘任制,以市場原則實行聘任,辭聘和解聘,子公司事業部至利潤中心必須跑贏大市,爭先境內,成為利潤增長的領跑者。
3、建立風險管理責任追究制度。既要完善全覆蓋、全流程責任制完全文化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同時要建立風險管理的崗位責任追究制度和管理責任追究制度。責任制是提高執行力的基礎和前提,做事就要有責任、干事就要背責任,出風險就要擔責任,把風險責任貫穿于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實施商業銀行模式的轉型與創新
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時代將徹底顛覆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在此背景下,牛錫明表示,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和創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
1、總行要加大經營,成為市場競爭的主導者,總行要強化直接經營的功能做大交易型銀行,做好表內表外兩張資產負債表。要以客戶為核心,理順流程,重組機構,做大利潤,發揮好總行在抓系統、建平臺、拓渠道,增利潤中的作用。
2、分行要管理與經營并重,一是要探索大客戶的集中營銷、統一授信,一站式審批。營銷層次發起端要提高到分行或者總行。二要建立更多的利潤中心,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三綜合化要融入集團發展的戰略,實現業務融合、客戶共享,IT落地,辦公集中。
3、要繼續完善事業部制和準事業部制改革,探索分行經營制和事業部經營制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4、省轄分行網點實施經營模式的轉型,把原來網點內部經營模式轉變成走向市場、走向客戶,主動出擊拓展業務的模式。網點要做大做綜合、做小做特色,網點重點營銷個人客戶和小微客戶,而中型客戶集中到省轄分行營銷,大客戶集中到總行和省分行營銷,按客戶的大小不同建立分層次的營銷的體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