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3 21:22:50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金冥羽 陳旭
假期第三天的晨光剛漫進客廳,我就忙著給奶奶找降壓藥,又給過敏體質的妹妹準備過敏藥——今天家里人去市中心的川菜館聚餐,可一想到出門在外吃飯的難題,我就忍不住犯愁。
帶老人和小朋友外出吃飯,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夾菜自由”問題。媽媽要避開高糖高油的菜,以防血糖波動;妹妹對堅果、海鮮過敏,每道菜都得確認食材;我自己腸胃也不算好,生冷辛辣的食物都得慎選。
過去,每次在外吃飯,要么拉著服務員反復問“這菜放糖了嗎”“有沒有加花生”,要么捧著餐廳的營養手冊翻來翻去,可服務員常常答不上來,手冊上的信息往往又很模糊,越查越慌,最后多數情況下只能草草點幾道“安全”但沒啥滋味的菜,聚餐的興致也少了大半。
糾結間,我突然想起前幾天同事推薦的騰訊健康微信小程序,說它的AI“飲食分析”能解決在外吃飯的類似顧慮。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打開微信,找到小程序入口,點了進去。
剛走進川菜館,服務員就遞來一本印滿菜品圖片的菜單,翹腳牛肉、麻婆豆腐、鮮肉餅??每道菜看著都挺誘人。我先對著最想吃的翹腳牛肉拍了張照,屏幕才加載了幾秒,就彈出了完整的分析結果。
飲食助手給這道翹腳牛肉打了75分,下方清晰標注著“低脂清淡”的標簽,還列出了關鍵營養數據:熱量估算150千卡,蛋白質15克。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還特意提醒“湯中嘌呤含量可能較高,痛風患者需適量飲用”——家里人雖然沒有痛風,但這個細節讓我覺得格外貼心,連容易被忽略的隱性風險都考慮到了。
圖片來源:騰訊健康小程序“飲食分析”截圖
家人笑著說“再試試別的菜”,我想起媽媽腸胃偶爾會犯炎癥,又對著菜單上的鮮肉餅拍了一張。這次我先在“添加分析人”里完善了身高體重等信息,健康狀況勾選“腸胃炎”,提交信息后再拍鮮肉餅,屏幕瞬間跳出了專屬報告。
報告里明確寫著“存在腸胃刺激風險”,還標注了具體數據:熱量350千卡,油脂含量高。更實用的是,它還給出了替代方案,建議更換為小米粥,溫和養胃??吹竭@么精準的分析,我當即點了個贊。
不過,我也發現這個功能還不夠完美,比如拍一道多食材的“亂燉”,它能識別出主要食材的營養,但隱藏在調料里的微量糖、微量過敏原,目前還沒法精準檢測。如果餐廳菜品做法特殊,比如糖醋里脊少糖,AI沒法識別“定制做法”,給出的熱量估算會有點偏差。
事后,我還特意問了騰訊健康的朋友,他說AI識別技術還在快速演進,老百姓的餐桌又豐富多彩,在解決混合菜肴(如麻辣香鍋)的成分分離難題上,AI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同時,如果能在能量攝入管理中引入代謝組學數據,根據用戶自身的健康情況優化營養建議,AI飲食管理工具將會更有意義。
記者手記:AI,謝謝你讓我愛的人吃好飯帶家人外出聚餐的飲食顧慮,曾是我多年的困擾——直到這次體驗AI飲食助手,我發現它帶來的不只是便捷,更在悄悄改變普通人的健康決策方式。
最讓我觸動的,是它對“隱性需求”的洞察。以前我們關注飲食健康,多是盯著糖、油、鹽這些顯性指標,卻常忽略嘌呤、食材刺激等隱性風險。而AI能主動把這些藏在細節里的健康點拎出來,比如提醒翹腳牛肉湯的嘌呤問題,這背后是AI對“飲食—疾病關聯數據”的深度整合,它把慢性病指南、過敏原清單、營養學知識,轉化成了普通人能秒懂的“能不能吃、吃多少”的答案,不用再去翻厚重的專業手冊。
更值得琢磨的是它對“家庭多元需求”的適配。一個家庭里,老人要控糖、孩子怕過敏、成年人可能有腸胃問題,過去只能逐個遷就,現在“添加分析人”功能就能實現“一人一策”。這讓我想到,未來如果AI能對接家庭健康檔案,比如同步老人的血糖波動記錄、孩子的過敏原歷史,或許能給出更動態的建議。比如,老人今天血糖偏高,AI會自動調低推薦菜品的糖分閾值,這種“跟著健康狀況變”的靈活度,會更加實用。
現在的AI飲食助手已經能解決“吃得放心”的問題,期待未來它能讀懂每個人的身體信號,讓“好好吃飯”更加省心。
記者|林姿辰?
編輯|金冥羽 陳旭 杜恒峰
校對|陳旭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