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8 16:19:32
9月27日,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舉辦,以“產業變革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呼吁持續擴大開放,構建開放包容的汽車產業發展格局。行業內對未來新能源市場發展給出積極預判,到2030年國內新能源滲透率有望達70%。中外車企“互學共鑒、雙向奔赴”趨勢形成,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車企建議堅持開放合作,加強產業協同。
每經記者|黃辛旭 每經編輯|裴健如
“當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穩健增長,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和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有序推進。要以能源轉型、數智變革、低碳發展為契機,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國內外汽車企業深化交流合作、創新合作方式,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發展的汽車產業發展格局。”在9月27日舉辦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主席萬鋼呼吁,應積極培育新的產業價值增長極,讓創新科技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據悉,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以“產業變革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展覽面積達1萬平方米,集結了50多家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不僅有多款熱門新能源汽車集中亮相,還有動力電池、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芯片等前沿技術成果展示。
實際上,在政策推動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績亮眼。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今年1~8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銷量約893.1萬輛,同比增長33.5%。其中,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批發滲透率為52.2%,較2024年同期提升3.3個百分點。
2030年國內新能源滲透率有望達到70%
“新能源汽車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突破電池、芯片和軟件等核心技術,也要推進綠色智能工藝,健全回收利用體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在基礎設施方面,需加快沿高速公路布局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和氫能補給,支撐商用車發展。未來要通過V2G(Vehicle-to-Grid)實現車網互動,促進綠電消納與雙向高效利用,探索社區智能充電和規模化應用。”萬鋼認為。
從萬鋼提及的核心技術突破、基建布局等具體發展路徑出發,行業內對未來新能源市場的發展給出了積極的預判。
中國長安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汽車能源結構中,BEV(純電動車)、XEV(PHEV+REEV,插電式混動車型和增程式電動車)、ICE(含HEV,即包含混合動力車型在內的內燃機車型)的銷量占比將為4∶4∶2,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將從2025年的25%提升至40%。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的預判則更為積極。他認為,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至70%;燃油車市場雖大幅萎縮,但仍會獲得一部分用戶青睞,將繼續保持一定市場份額;混動、純電、燃油三條技術路線將基本形成“433”的國內市場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組織(WNEVDO)正式成立,旨在促進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成本、生態領域的相互交流,進行跨國合作。
“汽車產業需要全球化協同設計,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過去的一百年中,汽車行業一直在進行全球協同,未來在這一輪新能源智能化發展中仍然要堅持協同。盡管我們還處于非穩定的狀態,但未來全球化的協同仍然是大趨勢、大格局。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組織要成為一個信任合作的粘合劑,打造高效的貿易便利的平臺。”朱華榮表示。
中外車企“互學共鑒、雙向奔赴”趨勢正在形成
在開放與合作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分享稱,中國全面放開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支持外資車企與中資企業深化合作,建立APEC(亞太經合組織)汽車對話、中歐和中日等多雙邊合作機制。
王曉秋也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多元化發展,既是技術路徑的多元化,也是全球市場的多元化。當前,中外車企“互學共鑒、雙向奔赴”的趨勢正在形成。但同時,行業也面臨諸如貿易政策壁壘、標準法規差異、供應鏈韌性不足、基礎設施不均衡等風險挑戰。
為此,王曉秋建議,堅持開放合作,反對脫鉤斷鏈,汽車產業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應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消除貿易壁壘,推動形成公平透明的國際市場環境;堅定綠色理念,共擔社會責任,應超越短期商業利益,將綠色低碳融入產業全鏈條,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挑戰;加強產業協同,優化創新生態,應通過提供更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鼓勵中外企業在技術研發、供應鏈建設、標準制定等領域開展更廣泛的合作。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與此同時,不少中國車企也在深化海外本土化布局。據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興亞透露,未來五年,廣汽計劃在多個國家加大投資,形成本地化生產的能力。廣汽集團在全球化綠色進程中特別重視新能源生態出海,在泰國全力推進充電網絡建設,與巴西國家質量與技術研究院合作參與汽車標準制定。此外,廣汽集團在巴西、泰國與當地高校深化合作,聯合培養新能源汽車的本地人才。
“廣汽始終堅持在當地、為當地、融入當地、服務當地、貢獻當地的發展理念,真正扎根當地,與當地共同成長,提供廣汽綠色智慧出行方案。”馮興亞說。
外資企業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與中國車企想要更好地“走出去”相對應,外資車企的課題則聚焦在如何進一步“本土化”。
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保時捷帶來了中國專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該系統是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的最新成果。“這一研發中心在去年年底成立,今年就快速推出了中國專屬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明年該系統會實現上車,在電動車和燃油車上都會搭載。”保時捷工作人員表示,隨著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的成立,決策流程變得更快、更靈活,本土化團隊參與度也在不斷提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寶馬集團董事高樂也表示:“在中國市場,寶馬靈活調整產品策略,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同時,寶馬正積極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量產車型。寶馬與Momenta等科技公司合作,共同開發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與中國科技公司如華為、騰訊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車載智能系統、數字生態和應用商店等。到2030年,寶馬計劃在全球市場推出40款全新或更新車型,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將達到50%。”
奔馳集團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佟歐福則透露,奔馳將繼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電動車型與智能服務,計劃在未來24個月內推出多款新產品,涵蓋不同細分市場與驅動形式。同時,奔馳還積極尋求與科技公司、初創企業跨界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網聯汽車的新可能。
“豐田在中國建立了完善的本土化研發體系,這是我們深耕中國市場、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關鍵。該中心不僅承擔了新車型的本土化適配工作,還逐步發展成為具備獨立研發能力的創新基地。通過與本地供應商的合作,豐田確保了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環保生產等。”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小西良樹表示,豐田中國將繼續深化本土化戰略,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