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 15:15:10
新沃基金近日官宣李曦為第六任總經理,其曾在多家金融機構任職,今年4月加入新沃基金,如今正式出任總經理。新沃基金成立近十年,管理規模曾長期低于50億元,靠兩只債基突破百億,但產品結構失衡。公司多次獲股東方增資,高管變更頻繁。業內人士稱,中小基金公司增資“輸血”非長久之計,需找到優勢形成“造血”能力。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彭水萍
又有公募基金公司宣布新任總經理,這次是一家創投系公募。據新沃基金公告,在總經理職位空缺近半年后,該公司宣布副總經理李曦正式出任總經理一職。
新沃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19日,大股東為新沃控股(曾用名:新沃資本)。成立多年來,新沃基金的管理規模一直在50億元以內徘徊,還一度跌至10億元以內。2021年和2024年該公司先后成立了兩只債券基金,規模一下子突破了百億元,截至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規模為127.64億元,但上述兩只基金占比近九成。
值得一提的是,新沃基金成立以來多次獲股東方增資輸血,高管的變更也比較頻繁,李曦已經是該公司的第六任總經理。
近日,創投系公募新沃基金官宣了第六任總經理。
公告顯示,李曦曾在華聯財務、中信建投證券、華創證券等有過工作經歷,還歷任恒泰證券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國聯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副總經理、B角,國新證券產品管理部兼結構融資部總經理等職務。
今年4月,他加入新沃基金,擔任該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代行總經理職務)、財務負責人,如今正式出任總經理一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李曦已經是新沃基金的第六任總經理。他的“前任”李鈞是銀行系統出身,曾在中國銀行、江蘇銀行有過工作經歷,在新沃基金僅擔任了一年半的總經理便已離開。
在此之前,新沃基金的總經理還包括邢凱、易勇、庫三七、王靖飛等人,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為三年,最短的則僅有一個多月,變動頻率放在整個行業來看也屬于比較高的。
有意思的是,新沃基金還被業內戲稱為“鐵打的董事長,流水的總經理”。該公司董事長朱燦正是新沃基金控股股東——新沃控股的創始人、董事長。在新沃基金總經理更迭期間,朱燦曾經多次出任代總經理。
公開資料顯示,新沃控股成立于2010年6月,注冊資本5億元,涉及金融、投資和實業三大業務板塊,下設新沃基金(公募基金)、新沃投資(PE/VC/并購)等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同時參股數十家企業。正因如此,新沃基金也被視為創投系公募的一員,創投系公募普遍都有股東資源與公募業務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渠道資源不足、品牌認知度低等問題,新沃基金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再加上作為公司業務一把手的總經理頻繁更換,對一家公募基金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
今年是新沃基金成立的第十年。
和這家機構幾乎同期成立的其他公司,有的背靠股東支持、品牌號召力等已經成為千億基金公司;有的雖然規模未能躋身行業前列,但仍然憑借某項業務優勢——例如主動管理能力、積極發展REITs基金等,也在業內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反觀新沃基金,成立多年來規模一直在50億元以內徘徊,2020年和2021年期間還一度跌至不足10億元,可以說是不進反退。
到了2021年7月,新沃安鑫87個月定開正式成立,2024年11月新沃中債0-3年政金債A成立,后者是一只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兩只產品規模合計111.01億元,才推動新沃基金規模突破百億大關。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新沃基金的最新管理規模為127.64億元,在全行業162家公募持牌機構中的排名也升至第122位。
不過,在這背后呈現出的是基金產品結構的嚴重失衡。4只固收類產品總規模127.11億元,占新沃基金總規模的99.6%,幾乎撐起了公司的全部業務;公司旗下還有3只混合型基金,但總規模僅0.53億元。上文提到的新沃安鑫87個月定開和新沃中債0-3年政金債A這兩只主力產品就占據了公司管理規模的近九成,這兩只基金都是100%由機構持有。
新沃基金目前共有3名基金經理,任職年限都在3年多。其中莊磊一人管理127.11億元,而另外兩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劉騰飛和劉屾,管理規模合計僅0.53億元。
事實上,去年11月,新沃基金曾試圖發行一只主動權益產品,即新沃高端裝備混合基金。但經過三個月的募集,這只擬由劉騰飛擔任基金經理的產品最終還是宣告發行失敗,也側面反映了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品牌、產品等方面都缺乏號召力,渠道力量也較為薄弱的困境。
近年來,為了支持新沃基金發展,股東方曾連續多次增資。根據公告,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2022年6月,新沃基金彼時的股東方新沃資本和新沃聯合資管連續三次向該公司增資,使其注冊資本金由1億元增加至1.4億元。到了2024年5月,新沃基金再次進行增資擴股,股東新增青島金家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青島海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也繼續增加至1.56億元。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最近幾年中小基金公司增資“輸血”已成常態,而增資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公司的財務壓力,通過增資來擺脫短期困境、維持正常經營。“但依賴股東‘輸血’肯定不是長久之計,中小公司還是要明確定位,真正找到優勢、形成自己的‘造血’能力才行。”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16255685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