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8:45:39
工信部發布指導意見,促進低軌衛星互聯網商用發展,提出開展商用試驗、鼓勵電信運營商拓展服務,并計劃頒發衛星互聯網牌照。我國低軌衛星發射加速,組網速度明顯加快,但面臨技術協同、成本控制、全球監管、場景培育等挑戰。低軌衛星互聯網有望彌補地面網絡盲區,催生新生態,手機直連衛星成發展方向,需規模化驅動技術迭代,加速衛星大眾消費時代到來。
每經記者|楊煜 楊卉 每經編輯|魏文藝
幾次重要發射后,低軌衛星互聯網再度被置于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低軌衛星互聯網的商用藍圖“勾勒”出細節。
《意見》提出,針對低軌衛星通信應用適時開展商用試驗;鼓勵電信運營商依托低軌衛星互聯網拓展相關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依托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為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提供廣域物聯網連接服務。
圖片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另有消息稱,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將在近期向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正式頒發衛星互聯網牌照。
一時間,衛星互聯網、商業航天等板塊大漲。
低軌衛星互聯網因其“低延遲、高帶寬、低成本”優勢,以及頻軌資源的有限性而成為全球大國競逐的高地——我國有“星網”,美國有“星鏈”。
支撐起低軌衛星互聯網商用預期的,是我國組網速度的明顯加快。從今年7月27日到8月26日,短短一個月內,我國已發射了6組低軌衛星,動用四種火箭型號,實施單位加速組網的決心可見一斑。
但衛星互聯網“大眾消費”時代會隨之即刻展開嗎?答案是否定的,但一片藍海正展現出雛形。
多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表示,通信技術從5G邁向6G,地面與空間通信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但仍需突破技術協同、成本控制、全球監管、場景培育這四重挑戰。
自全球第一顆通信衛星實現信號轉發以來,衛星通信已走過六十余年的歷程,手機直連衛星也不再是新鮮事。
低軌衛星互聯網令產業鏈興奮的,首先是其規模龐大的組網計劃——在2000公里以內、幾百公里的軌道高度上,用上萬顆衛星“織就”一張覆蓋全球每一處角落的通信網絡。
據西南證券統計,全球在軌運行衛星數量在2019年為2272顆,但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大幅躍升至8862顆,2020—2023年復合增速達35.0%,而增長的主要來源是SpaceX“星鏈”衛星的大批量發射。
海量的低軌衛星及配套的商業火箭制造需求無疑將成為我國內需的新增量。
華泰證券通信及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興告訴每經記者,未來衛星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從建設到運營等鏈條均有望逐步獲益,如衛星制造中的相控陣天線、太陽能電池、通信載荷等上游企業,以及各類形態的衛星終端和最終衛星互聯網運營企業等。
另一方面,低軌衛星互聯網也是傳統衛星通信技術的又一次“躍進”。
“相比中高軌衛星,低軌衛星組網的優勢集中在‘低延遲、高帶寬、低成本’三大技術特性。”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空間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向每經記者表示。
據介紹,低軌衛星信號傳輸距離短,延遲接近地面5G(10~30毫秒),可滿足實時通話、電競、自動駕駛等低延遲需求。
同時,低軌衛星單星容量更大,可搭載更多天線與載荷,且星座由數百上千顆衛星組成,總帶寬極高。
最后,低軌衛星體積更小,重量從幾十公斤到幾百公斤,發射成本更低,可“一箭多星”,單星成本可降至百萬美元級,組網性價比更高。
然而,即便是無垠的太空,對低軌衛星來說,頻率和軌道也是稀缺資源。
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個低軌星座計劃。其中,SpaceX的“星鏈”計劃一騎絕塵。該計劃最初提出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建造一個由1.2萬顆衛星組成的龐大星座,之后擴展到4.2萬顆衛星。據“星鏈”官網,截至2025年2月末,其在軌衛星已超過6750顆。
王興直言,此前與國外相比,我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尤其是4G、5G已經非常完善,在珠峰大本營及三沙市這樣的地方都有5G信號覆蓋,這主要得益于我國普惠性的通信基礎設施覆蓋政策。
而在紐約、倫敦、巴黎這樣歐美一線大都市郊區,4G和5G信號覆蓋也非常不足,運營商考慮更多的是商業盈利性,人少的地方就不建或少建基站。
即便需求并不迫切,但出于戰略考量,近一年來國內低軌衛星互聯網正在提速建設。
2024年12月,我國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至今已發射10組衛星。尤其是今年7月27日到8月26日短短一個月內,便發射了6組低軌衛星。此外,由上海國資委投資的垣信衛星旗下“千帆星座”也已將五批衛星送入軌道。
王興認為,與海外相比,國內優勢主要在于衛星互聯網的通信技術優勢,未來低軌衛星的相關協議一定會與蜂窩通信相融合,6G已將衛星互聯網納成重要標準。“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從3G跟隨到4G并跑再到5G領先,移動通信產業在技術和成本上有基礎和優勢。”
全球低軌衛星的“圈地戰”已經打響。某種程度上,這也在宣告著低軌衛星互聯網的巨大潛力。
龐之浩指出,低軌衛星組網的價值本質是通過“天基基礎設施”彌補地面網絡的覆蓋盲區、提升通信效率,并催生新的產業生態。
據報道,截至2024年,全球仍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無法上網。依賴地面基站的移動通信網絡,僅覆蓋了全球陸地面積的不到20%,折合地球總面積約6%。廣袤的海洋、沙漠與森林,仍在很大程度上與“數字世界”隔絕。
通過低軌衛星互聯網實現全球通信覆蓋,可解決“通信最后一公里”問題。
龐之浩表示,地面通信網絡受地理環境限制,無法覆蓋海洋、沙漠、極地、偏遠山區等區域,而低軌衛星組網可實現全球無死角覆蓋,為偏遠地區居民提供高速寬帶,在自然災害導致地面基站癱瘓時,成為應急通信的“生命線”。同時,為遠洋船舶、民航客機提供穩定的聯網服務,為野外勘探(石油、礦產)、森林消防提供實時數據傳輸。
另一方面,低軌衛星組網作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的核心環節,可與地面5G/6G、無人機、物聯網協同,賦能多行業數字化轉型,為海量低功耗設備(如農業傳感器、智能電表、野生動物追蹤器)提供廣域連接,尤其適用于跨區域的物聯網場景(如全球物流追蹤)。
與此同時,也將為自動駕駛車輛、無人機配送提供低延遲的“車—天”“機—天”通信,解決地面網絡在高速移動場景下的切換延遲問題。部分低軌衛星兼具通信與遙感功能(如“通遙一體”衛星),可實時回傳氣象、災害、農業監測數據,助力精準氣象預報、災害預警、智慧農業。
更為關鍵的是,除了全球覆蓋的優勢外,伴隨著衛星批量制造和火箭可回收技術的成熟,衛星互聯網的成本優勢將快速顯現。
“過去衛星互聯網發展不起來,本質原因是成本上不經濟,衛星沒有大規模批量制造造成單星價格貴,火箭單次使用造成發射成本貴。”王興表示,“獵鷹9號火箭開始可回收之后成本大幅度降低,‘星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成功之后還會進一步降低”。
王興進一步分析指出,截至今年7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為459.8萬個,加上4G基站以及尚未完成退網的3G基站,國內基站總數實際上是超過1200萬個的。“這1200萬個基站覆蓋了國土大概18%的面積。但看SpaceX報的規劃,一期和二期一共是4.2萬顆星來全球覆蓋,(數量)整整差了250倍。”
從用戶角度看,“星鏈”搭建起來后,衛星通信不可避免地會是除蜂窩通信外的另一個選擇。“從現在這個時間點看,衛星互聯網和傳統以蜂窩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和商業模式(已經)到了走向融合的時候。這也是國內運營商要嘗試做衛星互聯網的本質原因。”王興表示。
在電信運營商之外,“造星新勢力”同樣蓄勢待發。
8月4日,我國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7組衛星發射升空。本次發射的一組衛星,均由銀河航天承擔研制,這是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類衛星。
“像批產汽車一樣批產衛星。”銀河航天衛星制造工程師孫朋朋向每經記者表示,傳統科研模式的衛星制造工廠已經轉變為工業化產品批產模式,衛星批產使衛星研制成本大幅降低、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是構建大規模星座的必要條件。
據介紹,銀河航天在南通開發區建設了長三角地區首家具備完整承研資質的衛星智能制造工廠,將衛星研制周期縮短80%,可以實現年產百顆以上中型衛星。
一個由低軌衛星互聯網改變的時代正在朝我們徐步走來。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的《意見》提出,加快衛星互聯網系統建設和應用服務,推動衛星互聯網實現高質量發展,針對低軌衛星通信應用適時開展商用試驗。
有消息稱,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近期向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正式頒發衛星互聯網牌照。對此,每經記者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時未獲得明確回復。
王興認為,電信業在全球都是需要監管的行業,牌照發放標志著衛星通信商業化進入前期準備。他指出,三大運營商雖不會直接建設低軌衛星星座,但將通過融合地面蜂窩網絡與低軌衛星星座,利用自身營業網點優勢和廣闊政企客戶觸達C端和B端客戶,與星網共同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網絡。
不過,龐之浩指出,低軌衛星組網的規模化落地仍面臨技術、成本、監管、生態四大層面的挑戰。
在技術方面,要解決星間鏈路與協同控制的問題。數百上千顆衛星需實現“星—星”“星—地”實時通信(星間鏈路),并在高速運動中(低軌衛星繞地周期約90分鐘)保持軌道穩定、避免碰撞,需攻克高精度軌道控制技術,如推進系統、姿態控制系統。
龐之浩表示,當前低軌衛星的地面接收終端體積較大、成本較高,難以普及到個人手機。低軌衛星使用的頻譜(如Ku、Ka頻段)可能與地面通信、雷達等設備產生干擾,同時需防范惡意信號干擾。
在成本方面,發射成本仍需優化。雖然“一箭多星”降低了單星發射成本,但規模化組網的總發射成本仍極高;運維與退役成本高,低軌衛星壽命約5~7年,到期后需“主動離軌”,同時需持續補發衛星以維持星座容量,運維成本長期存在。此外,地面關口站的建設與運營也需巨額投入。
在監管方面,低軌軌道和可用頻譜是有限資源,需通過國際電信聯盟協調軌道位置與頻譜,避免“資源搶占”引發的沖突;衛星信號覆蓋多個國家,需遵守不同國家的通信監管政策,從而增加了跨國運營的復雜度。此外,低軌衛星數量激增可能導致“太空碰撞”風險,目前缺乏全球統一的“太空交通規則”,如何規范衛星離軌、避免太空垃圾成為關鍵問題。
在生態方面,一是應用場景落地不足。當前低軌衛星的核心應用仍集中在“應急通信”“偏遠地區寬帶”,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場景尚未成熟,需培育更多“殺手級應用”以支撐商業回報;二是產業鏈協同不足。低軌衛星組網涉及衛星制造、火箭發射、地面終端、運營服務等多個環節,需上下游企業,包括芯片、天線、軟件算法廠商協同突破技術瓶頸,目前部分核心技術如星載芯片、高精度導航仍依賴少數國家,產業鏈自主可控難度較大。
當前,手機直連衛星已成為商業化衛星通信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中國移動相關人士告訴每經記者,要想實現天地一體網絡的商業閉環,需要盡量復用地面移動通信產業鏈,因而手機直連衛星是主流業務方向。但手機直連衛星的寬帶業務發展還有三大挑戰:星地網絡架構差異協同難、網絡建設成本高、衛星網絡的性能較地面網絡有較大差距。
銀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統架構師林廣榮向每經記者表示,手機直連衛星只有面向大眾市場,有足夠的用戶量,整個系統才會擁有生命力。規模化可驅動技術迭代。未來,大眾對于泛在網絡的需求會不斷提升,市場前景也會驅動玩家加速涌入,包括地面終端設備商、衛星運營商等入局,從而推動技術的融合和突破,加速衛星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
不過,也有消費者指出,目前手機直連衛星的使用場景還很有限。在王興看來,真正的手機直連衛星應該達到與5G、4G、Wi-Fi一樣的帶寬,消費者可自行選擇質量更好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全球覆蓋性,手機直連衛星也將改寫全球移動通信運營商的格局。隨著用戶基數的增長和規模效應的顯現,資費也將進一步下降。到那時,衛星通信將與地面蜂窩形成激烈競爭。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55434101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