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1:55:50
全球數字金融競爭加劇,穩定幣成焦點。美國簽署《GENIUS法案》,規范穩定幣;中國香港特區《穩定幣條例》8月生效,實施牌照監管。兩者制度設計各異。亞洲數字經濟科學院院長陳柏琿認為,穩定幣監管正進入新階段,面臨“不可能三角”困境,但技術創新或可突破。他呼吁國際組織加快制定穩定幣跨境協調規則,建立全球可預期、可兼容的治理結構。
每經記者|宋欽章 每經編輯|陳旭
在全球數字金融競爭持續升溫之際,穩定幣作為連接虛擬資產與法定貨幣的重要橋梁,正逐步成為各國政策制定的焦點。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以下簡稱《GENIUS法案》),成為美國首個規范、管理穩定幣的聯邦層級法案。
而在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穩定幣條例》也在8月1日正式生效,這也是亞太地區首個對法幣掛鉤穩定幣實施全面牌照監管的專項立法。
“穩定幣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創新的產物,更成為全球金融競爭的戰略高地。”亞洲數字經濟科學院院長陳柏琿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近期多個金融市場加快立法步伐,顯示穩定幣監管正進入“屬地優先、試點先行、制度競爭”的新階段。
NBD:近期我國香港特區和美國先后推出穩定幣相關法案,你如何看待這兩個市場在制度設計上的差異?
陳柏琿:美國《GENIUS法案》的核心意圖是維護美元在鏈上世界的主導權。該法案通過強制1:1美元資產支持、禁止支付利息等方式,確立了穩定幣作為支付工具的監管邊界,排除了潛在的金融替代風險,同時也限制了未經授權的外國穩定幣進入美國市場。
陳柏琿 圖片來源:受訪者
而香港特區《穩定幣條例》選擇了更具彈性與試驗性的路徑。它由特區政府金管局統一監管,實行“許可制+試點制”,強調儲備安全、贖回保障與IT風控,并對港元掛鉤穩定幣進行域外管轄。這體現出香港特區在審慎監管基礎上,更加重視場景創新與國際對接。
NBD:兩個市場幾乎同時推出穩定幣法案,背后反映了怎樣的邏輯?
陳柏琿:表面上是同步響應,實則反映出中美在數字金融規則制定上的制度博弈。
從制度設立到市場策略,兩個市場路徑分化——美國希望通過穩定幣延續美元霸權,香港特區則致力于成為全球Web3資金與合規創新的中介帶。
這種“制度并行”可能帶來全球穩定幣監管的屬地化趨勢。大型穩定幣發行商未來可能不得不“一地一規”,在不同司法轄區申請不同牌照,接受不同合規要求,形成全球監管碎片化。這對企業的合規成本與技術整合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
NBD:穩定幣領域常被提及“不可能三角”,即價格穩定、去中心化與資本效率難以兼得,你認為這一困境有解嗎?
陳柏琿:目前來看,這三者確實難以兼得。
例如主流穩定幣如USDT犧牲了去中心化,而算法穩定幣如UST則在市場壓力下暴露出脆弱性。但未來可能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突破,比如鏈上儲備透明化、鏈下監管協作以及鏈間互操作協議等方向。
具體來說,“鏈上托管+鏈下審計”的組合方式,或使用AI智能算法動態調整抵押率,都可能成為走出“三角困局”的技術解法,實現更彈性和平衡的模型。
NBD: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崛起會對傳統銀行產生怎樣的影響?
陳柏琿:DeFi崛起將重塑銀行的價值主張。未來傳統商業銀行可能不再是資產的唯一托管方與清算方,而是轉型為合規網關、信用背書和DeFi協議的服務節點。簡單說,銀行將從資產中心走向協議邊緣,從提供存貸轉向提供審計、身份驗證與監管服務。
NBD: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CBDC)未來的關系是怎樣的?
陳柏琿:我認為兩者不會是替代關系,而應在制度框架內互補協作。
CBDC更適合零售支付與主權貨幣工具,而穩定幣更適合跨境、DeFi等場景。未來構建“CBDC+穩定幣+商業銀行代幣”三層貨幣體系,或許才是全球數字金融發展的“穩定解”。
NBD:對于全球穩定幣監管,你有哪些呼吁或建議?
陳柏琿:G20(二十國集團)、BIS(國際清算銀行)等國際組織應加快制定穩定幣跨境協調規則,推動信息披露標準、儲備透明機制與技術互操作規范。只有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可預期、可兼容的治理結構,穩定幣才能真正服務于全球支付與貿易體系。
隨著法案陸續落地,穩定幣監管進入深水區。未來的競爭,不只是制度速度的比拼,更是場景能力與生態治理的較量。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