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融媒 2025-05-20 20:05:11
科技創新是撬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在巴山深處的蒼翠褶皺間,萬源市委、市政府正以科技創新為筆,書寫著發展動能轉換的嶄新篇章——當富硒土地上無人機播撒下智慧農業的種子,當自動化大棚內降溫系統開始自主調節溫度,這場以科技創新為底色的破繭成蝶正在加速推進。
巴山雀舌茶葉公司生產車間。
數據印證著這場蛻變的力度:2024年,1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破土而出,2個省級創新平臺實施科技項目10余個,引進試驗新技術20余項,科技創新的“根系”正深扎這片沃土,助力紅城萬源奏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
科技賦能農業蝶變
數智技術煥發中藥材產業澎湃活力,“綠色發展、種業振興”行動助力舊院黑雞下江南、進灣區……萬源市以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為導向,持續擦亮了“五彩產業”農特產品名片,助推鄉村振興走深走實。
萬源市潤雨中藥有限公司萼貝設施化立體種植項目。
走進萬源潤雨中藥有限公司位于蜂桶鄉讓水壩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科技賦能的場景無處不在。端面遮陽、電動外遮陽系統,能根據光照強度自動調節,為萼貝幼苗營造適宜的光照環境;降溫系統時刻監控并調節棚內溫度,確保萼貝在舒適的溫度區間生長;水肥一體化系統更是精準控制著每一株萼貝的水分與養分供給;物聯網系統實時采集土壤濕度、溫度、養分含量等關鍵數據,工作人員在控制室就能通過數據分析,對種植環境進行精準調控。
作為達州市級重點龍頭企業,潤雨中藥有限公司的科技創新體系堪稱典范。在萬源市的大力扶持下,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先后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重慶植物藥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開展密切合作,創建了“達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達州市萼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州市企業技術中心”3個科研平臺,參與發布太白貝母栽培技術規程四川省地方標準。
截至目前,該企業投資2000萬元建成太白貝母自動化育苗大棚3個,年產太白貝母種苗4000萬株,產值2000萬元;建成川貝母商品示范基地200余畝(畝產值30至35萬元),年產商品貝母10噸,每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
舊院黑雞核心育種場。
除此之外,在舊院黑雞產業領域,四川供銷萬源舊院黑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核心育種場+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園區+市場”經營模式,全力推進萬源市“舊院黑雞產業‘綠色發展、種業振興’提升行動”,以科技創新持續賦能黑雞育種、深加工等重點環節,攜手萬源市共同將舊院黑雞產業做大做強,為實現“千萬黑雞下江南、進灣區”打下堅實基礎。
智造鍛造工業筋骨
機器轟鳴,火花閃動。在萬源德諾儀表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技術工人正在操作臺前忙碌,鉚足干勁趕制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演繹“小城制造走向世界”的精彩故事。每一顆螺絲的擰緊、每一組數據的校準,都是對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生動注腳。
據了解,萬源市德諾儀表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普通壓力表、耐破裂壓力表、不銹鋼壓力表、電接點壓力表、隔膜壓力表等產品,直銷美國、俄羅斯、意大利、烏克蘭、波蘭等26個國家,在俄羅斯莫斯科、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都有成品倉庫,年產值2000余萬元。
“小城制造”何以走向世界?該公司榮譽墻上“達州市職工創新創業基地”的表彰說明了答案。長期以來,公司多次邀請專家學者進車間開展理論講授和現場操作教學,并組織開展知識、勞動和技能競賽,建立健全企業學習培訓制度,大力提升員工技能,鍛造了一支追求卓越、持續創新的員工隊伍。
與此同時,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萬源市相關部門也積極參與,持續做好各類服務,大力實施包括重點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在內的多樣化科技項目,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引導支持企業增強創新意識、落實創新行動,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
不僅如此,科技創新還與社會責任實現了深度融合。據了解,萬源市德諾儀表有限公司先后在沙灘鎮小河口村、永寧鎮張家壩村、大竹鎮營盤村等地建立了組裝車間,不僅帶動當地村民穩定就業、持續增收,還助力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當制造產業的齒輪與創新驅動的齒輪緊密嚙合,萬源市的工業筋骨在科技淬煉中愈發強健。一次次技術突破、一次次模式創新,不僅為傳統工業注入了強勁動能,也鍛造出“萬源制造”的強大市場競爭力,更標注出萬源市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坐標。
構建全域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不是孤立的火花,而是需要厚植沃土的生態系統。萬源市正以系統性思維織就創新網絡,將政策活水、人才根系、平臺土壤深度融合,構建起從技術攻關到產業落地的完整生態,讓創新的種子在大巴山間拔節生長。
人才引進方面,萬源市聚焦特色產業及發展難點,通過校(院)企產學研合作、“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團、創新平臺建設、科技項目聯合申報等方式,從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文理學院、達州市農科院等高校院所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指導產業發展,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通過產學研合作、技能培訓、技術推廣等方式,充分借助“科普活動月”“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契機,在各個鄉鎮舉辦各類種植養殖實用技術、科普知識等培訓,加強本地人才培養。2024年,當地開展各類培訓30余場次,培訓職工、農戶800余人次,培養基礎技術骨干70余名。
舊院黑雞種蛋雞舍全自動設施設備。
萬源市還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精準對接縣域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了《舊院黑雞規模化養殖環境精準控制技術與轉化應用》《高效智能茶葉烘干工藝與裝備創新研發及產業化轉化應用》《“秦巴藥庫”林藥套作特色優勢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
今年以來,萬源市又在推動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上進一步發力,圍繞用好用活科技惠企政策、完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抓好創新主體培育、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強化人才支撐等方面謀篇布局,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堵點難點卡點,助力創新發展齒輪加速轉動。
用科技解碼鄉村振興的基因序列,以智能鍛造縣域經濟的鋼筋鐵骨,讓創新真正成為撬動崛起的支點——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萬源市正以“科創+產業”的深度融合,持續釋放創新生態的乘數效應,在巴山深處擘畫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圖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