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7 16:04:42
疫情之下,市場對醫療健康行業寄予厚望。但人們想要知道的是,這樣的熱度能維持多久,國產創新藥的發展又進入了哪個階段?
每經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陳俊杰
疫情之下,市場對醫療健康行業寄予厚望。一級市場上看,今年以來生物醫藥企業的發行速度不減反增,二級市場上看,醫藥板塊備受矚目,不少醫藥股屢創新高。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想要知道的是,這樣的熱度能維持多久,國產創新藥的發展又進入了哪個階段?
9月27日,第五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拉開帷幕。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熱潮、國內創新藥研發情況等問題專訪了摩根大通全球投資銀行中國區主管黃國濱。
在黃國濱看來,醫療行業是疫情下為數不多的熱門行業之一,一方面是由于疫情使各方對醫療行業更加關注,另一方面則是此前一系列政策改革和企業的鋪墊準備,醫療健康行業已進入收獲期,今年呈現“水大魚多”的狀態。不過,黃國濱提醒,“魚”多,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成為“藍鯨”,企業上市只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開始,要成為藍海里的“藍鯨”,是一個非常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過程。
摩根大通全球投資銀行中國區主管黃國濱 受訪者供圖
NBD:今年以來疫情影響各行各業,但生物醫藥企業的上市熱度似乎未受太大影響,發行速度未減緩,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您認為上市熱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黃國濱:目前,縱觀整個資本市場,醫療行業確實是為數不多的幾個熱門行業之一。原因在于:一方面,疫情使得各方對醫療行業更加關注;另一方面,此前的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和企業的鋪墊準備,從某種意義上已經到了收獲期。此外,市場窗口非常好,主要市場估值水平差不多,作為資本密集型的醫療行業企業愿意把握這個市場窗口上市,達到好的募資效果,這也是很大的推動力。
從數量上看,今年截至目前,全球醫療健康行業IPO發行量近200億美元,私募股權融資量達250億美元。其中,中國公司占比20%,而在中國公司中,80%是創新藥公司。今年年初至8月,中國醫藥企業在全球上市達60家,今年有望創歷史新高。
對于今年的醫療健康行業,我的總結是“水大魚多”,醫療企業上市熱度很高。不過,我還想提醒的是,“魚”多,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可以成為“藍鯨”。企業上市只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開始,要成為藍海里的“藍鯨”,是非常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過程。生物醫藥是一個非常專業、非常考驗耐力的馬拉松式的行業,我們也調動摩根大通全球的資源、全方位的產品和服務,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能提供支持。
NBD:從前年的港股新政到去年科創板推出,再到今年的創業板注冊制,都為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提供了便利,您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生物醫藥企業應該如何選擇融資渠道?
黃國濱:從上市地點來看,醫療企業上市目的地包括A股、H股以及美國市場。除了A股和H股市場非常受關注,美國上市的渠道也比較暢通。5月,摩根大通牽頭了金山云成功赴美上市,打開了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新局面,之后出現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包括同樣由摩根大通牽頭的傳奇生物5億美元在美IPO。
對醫療企業來說,創新、國際化都至關重要,從資金需求和業務擴展的角度出發,需要利用不同資本市場的優勢。在不同地區、不同資本市場上市,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選擇。所以我們能看到,有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醫療公司到H股二次上市,比如百濟神州和再鼎醫藥;有些在H股上市的公司回科創板,例如君實生物、康希諾、復宏漢霖;也有些在A股上市的公司到H股上市,比如泰格醫藥等。
NBD:中國制藥工業經歷了原料藥出口、仿制藥發展等階段,如今創新藥逐漸登上舞臺,您如何看待當前國內的創新藥研發情況?
黃國濱:當前創新藥市場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尤其是創新藥的研發蓬勃發展。
在政策層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創新政策加速藥品審評、審批,積極鼓勵醫藥創新,這有利于創新藥研發的推進;在市場層面,資本市場日益成為中國醫藥創新企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以港交所、科創板以及創業板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點燃了各方對創新藥的熱情,投資者也普遍看好創新藥市場。這為創新藥的發展和藥物研發創造了良好的資本環境,也為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在人才層面,中國出現了一批擁有豐富的全球背景和視野的科學家,迎來了科學家創業的黃金時代,原創公司持續涌現,這對于創新藥研發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面對科技加速發展以及良性的市場競爭,醫藥企業研發創新可能會遇到新挑戰。在萬眾創新的政策利好及市場環境下,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優秀的醫藥創新企業及案例脫穎而出,引領中國醫藥行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NBD: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藥企把視線放到國際市場,國內創新藥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更多國內藥企參與國際合作,這種勢頭下,您覺得相比國際市場,國內藥企在哪些領域已經取得較好的發展,在哪些方面仍需更多努力?
黃國濱: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中國醫藥企業的發展已與國際化密不可分。中國醫藥企業也在國際市場得到了越來越高的認可度。這一方面體現了醫藥行業與全人類息息相關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印證了中國醫藥企業的創新實力。
得益于政策環境的鼓勵和支持、人才方面的引進與培養,以及資本市場的助力與配合,近年來,對標國際市場,中國醫藥企業已取得長足發展:新藥評審逐步與世界接軌,科研界與實業界在醫藥創新方面的融合越來越緊密,創新藥成果層出不窮。在2020年上半年NMPA批準的新藥上市中,中國本土企業的創新藥占三分之一。我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創新藥企業將最好的產品推向國內以及全球市場。
當然,國產創新藥要真正實現從“中國首創”到“全球首創”的跨越與轉型,仍然需要時間和過程,例如更多靶點的探索、研發的持續投入和合作等。未來醫藥企業競爭格局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目前國內藥企成功的國際化經驗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醫藥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我們對中國醫藥企業的國際化趨勢及發展前景很有信心。
NBD:國內創新藥企的商業模式比較多樣化,有大藥廠自主研發、快速并購,也有小型創新藥企的資本+技術引進,您如何看待不同的商業模式?
黃國濱:醫藥企業根據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以推動業務發展和創新。以自主研發作為首要選擇、將技術引進作為拓展渠道、通過并購整合進行產業鏈的延伸——這些都是醫藥創新的重要渠道和手段,發達市場的醫藥創新也見證了類似的發展過程。
例如,參考美國的經驗,很多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就會被大的公司收購,這本身具有合理性,比如好的研發公司并不一定是好的銷售公司,產品有了,如何能夠做成規模、能夠盈利,這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整合并購就是解決途徑之一。隨著市場發展,企業壯大,整合并購是必然發生的趨勢,當前新藥研發企業被并購的金額逐年上升,這也是成熟市場應有的狀態。
摩根大通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資本市場服務,包括上市、并購、專利權融資等,也見證了創新藥企商業模式的演變。我們非常愿意憑借我們在國際醫藥行業的豐富經驗和積累,為國內藥企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轉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國內醫藥行業多元化的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