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2 15:14:41
凱恩股份公告稱,控股股東凱恩集團因資金不足,無法在計劃內完成增持,已無能力履行增持計劃。針對類似爽約現象,監管層一直在進行重拳監管,不少市場律師、投資者對此同樣非常關注。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實習編輯|梁梟
圖片來源:攝圖網
1月11日晚,凱恩股份(002012,SZ)公告稱,控股股東凱恩集團因資金不足,無法在計劃內完成增持,已無能力履行增持計劃。事實上,凱恩集團資金不足主要是因為償債壓力大以及股份被凍結。據凱恩股份披露,其所持公司全部股份8223.8萬股被司法凍結、1443.8萬股被司法輪候凍結。被凍結原因是因為兩筆融資借款合同糾紛案件,與PE機構有關。
最近兩年,監管層重拳打擊增持承諾“爽約”案例。有律師表示,增持“爽約”是失信表現;也有律師建議,可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違反承諾行為責任上升到立法層面,提高違反承諾的經濟成本和信用成本;提高中小投資者對控股股東的重大承諾行為的事先溝通、事中執行、事后監督過程的參與度;探索中小投資者在此種情況的損害救濟機制,包括集體的索賠訴訟、代為履行承諾的機制。
根據凱恩股份公告,凱恩集團目前資金不足,償債壓力較大且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已全部被質押凍結,現階段已無法籌措資金在計劃期間內增持公司股票,凱恩集團已無能力履行增持計劃。
圖片來源:凱恩股份公告截圖
去年1月11日凱恩集團承諾增持:“自增持計劃披露之日起12個月內,凱恩集團擇機在二級市場增持凱恩股份的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增持計劃披露之日的公司總股本的3%。本次增持所需的資金來源為凱恩集團的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計算后發現,若按照凱恩股份去年的最低價3.42元/股,3%股本(1404萬股)所對應的市值是4801.7萬元。這意味著若凱恩集團要在承諾期內完成增持,所需資金應不低于4801.7萬元。
不過凱恩集團的資金壓力著實不小。根據凱恩股份去年10月底發布的公告,凱恩集團所持股份的82.44%處于質押狀態。
雪上加霜的是,凱恩集團持有的8223.8萬股被司法凍結、1443.8萬股被司法輪候凍結。
本次凱恩集團持股被凍結是因兩筆融資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引起,涉及擔保事項。這兩筆案件的申請人分別是深圳市彼岸大道柒號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市金色木棉錦匯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伙)。
記者查詢天眼查發現,深圳市彼岸大道柒號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股東分別是深圳市彼岸大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金色木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均是從事產業投資、風險投資及PE股權投資的公司。凱恩集團表示,正積極核查該擔保事項的真實性,不排除采用司法手段。
1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撥打了凱恩股份公開電話,不過該電話轉入了留言信箱。
最近兩年以來,股東或高管承諾增持卻“爽約”的現象并不罕見,其中一類是沒有增持,另一類則是增持數量未達承諾數。而監管層一直也在重拳監管這類“爽約”的行為,先后有首開股份、高樂股份、三夫戶外、大連電瓷等多家上市公司因為增持承諾未兌現被出具監管函。
不少市場律師、投資者同樣對這一類股東承諾“爽約”現象非常關注。
“控股股東承諾增持又‘爽約’,這就是一種欺騙行為。”西藏琳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王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資金不足、籌措困難可以被視作“爽約”理由,但這對中小股東卻不是很公平,履行承諾應是控股股東的應盡義務。
王琳說,對于這類控股股東承諾增持后“爽約”的行為,建議監管層加大對責任人的處罰力度,在制度上進行約束,譬如納入誠信檔案、增信記錄、違規信息披露等。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增持股票承諾屬于法律上的單方法律行為,具有法律效力。如存在不能履行承諾的情形,公司應該及時披露具體原因和擬采取的措施。不及時披露或明顯情節嚴重的(如到期完成度很低且當初承諾增持比例大、不增持反減持等),會違反交易所的相關規定,還可能成為投資者索賠的一大依據。”上海新古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懷濤表示。
王懷濤表示,上交所和深交所均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增持股份計劃及實施情況公告格式,規范“忽悠式”增持和回購。要求上市公司相關增持主體披露增持計劃時,必須確定增持期間、增持數量區間,并合理設置上下限,明確市場預期,進一步加強了對控股股東增持承諾的監督。
王懷濤也對制度約束提出了建議:可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違反承諾行為責任上升到立法層面,加大違反承諾的經濟成本和信用成本;提高中小投資者對控股股東的重大承諾行為事先溝通、事中執行、事后監督過程的參與度;探索中小投資者在此種情況的損害救濟機制,包括集體的索賠訴訟、代為履行承諾的機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