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9 19:17:04
“降低預期、錢不好賺”成為2016年私募行業的共識,但是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洗滌之后,不少私募卻能夠以穩健的投資收益博得市場的認可。面對即將到來的2017年,私募眼中的投資機會在哪里?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張海妮
2016年,超萬家空殼私募被清理注銷;2016年初,A股經歷熔斷機制,大多數股票策略私募產品表現慘淡。截至12月15日,超62.47%的股票策略產品年內收益率為負,最大跌幅達69.21%。
“降低預期、錢不好賺”成為2016年私募行業的共識,但是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洗滌之后,不少私募卻能夠以穩健的投資收益博得市場的認可。
面對即將到來的2017年,私募眼中的投資機會在哪里?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
A股市場處于底部區域
NBD:您怎么看2017年的經濟走勢?
楊玲: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作用下,2016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呈現企穩跡象。展望2017年,基建投資和PPP將接力房地產托底經濟增長,屆時經濟增長的底部已經相對夯實,經濟平穩運行的趨勢不變,為二級市場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全球財政政策啟動是對貨幣政策失效的反思和矯正,這將是影響未來5~10年全球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新增“變量”,將對全球資本市場起到如下作用:首先穩住世界經濟增長,并推動全球經濟溫和復蘇;其次是大類資產出現10年來重新配置拐點,權益類資產配置“比較價值”凸顯;第三是全球經濟結構及金融秩序“重構”,相關受益板塊出現“戴維斯雙擊”。
NBD:您認為2017年股市資金面會比2016年寬裕嗎?
楊玲:2017年全球債券市場的調整或不可避免,全球范圍內大類資產比較,經過風險釋放,經濟恢復平穩增長的權益類資產可能凸顯比較價值優勢,尤其是未來受益于全球財政政策的中國資本市場。
房地產市場目前處于一個高位,未來的地產政策就是防范房地產的資產泡沫;而債券類資產在過去幾年收益較高,風險較低,但是這種無風險的狀態可能要被打破,尤其是信用債可能會出現一些風險;目前A股市場去杠桿已基本完成,權益類資產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整個A股市場還處于底部區域,2017年經濟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態勢,甚至迎來溫和復蘇,這樣來看,2017年以養老金、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可能開始增配權益類資產,“脫債入股”趨勢將逐漸顯現。
NBD:怎么看待醫藥行業?
楊玲:過去幾年藥品價格下降主要是受醫保控費的影響,確實對行業的業績增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使得行業增速從20%下降到2015年的11.8%,但是我們判斷醫藥控費已經基本接近了政策目標。此外,各種醫改政策會使行業的集中度逐步提高,以量換價會使得行業中強者恒強效應凸顯。
目前影響行業發展的負面因素已基本消除,行業有望迎來長周期拐點;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規范了仿制藥行業,促使市場份額向研發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集中,并帶動研發合同外包服務(CRO)需求;“兩票制”精簡藥品流通環節,壓縮藥品流通商的利潤空間,有利于龍頭企業拓展市場份額。分級診療、醫藥分開等制度給藥品零售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震蕩上行趨勢不變
NBD:對2017年的A股怎么看?
楊玲:經過深度調整和較長時間盤整的A股底部已經相對夯實,2017年市場延續震蕩上行的趨勢不會改變。A股市場去杠桿已基本完成,隨著嚴監管、去杠桿政策逐步在各個資產類別展開,通過期限錯配以博取收益的空間受到了明顯擠壓。
2017年資金的配置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約為27萬億元、保險資金的余額約為13萬億元,新的增量資金包括2017年養老金入市進一步加速、A股大概率被納入MSCI指數、互聯互通后海外資金流入等。所以市場上流動性依然充裕,尋找高收益風險比的資產成為資產管理機構的當務之急。
A股已凸顯出高收益風險比:一方面A股已經對各種風險進行了充分釋放,完成了去桿桿。從高點算起,滬指已經回撤40%左右;另一方面,從估值的角度看,全部A股的估值已經回落到了平均值附近,滬深300、上證綜指的估值回落到平均值以下,且接近歷史底部,盡管成長股估值仍有一定的高估,但也基本回落到了平均值附近。
NBD:2017年您看好哪些板塊?
楊玲:受益于經濟企穩和通脹回升,相關板塊會出現“戴維斯雙擊”,所以2017年的機會將明顯好于2016年。根據盈利預期改善、受益財政政策發力及盈利消化估值的新成長三條主線優選配置方向:
一是受益于經濟企穩和通脹回升,盈利預期改善的大消費板塊,主要包括:(1)醫藥生物板塊即將迎來長周期拐點,精選受益醫改政策落地的細分領域龍頭股;(2)白酒供需關系的改善至少持續3年,2017年白酒行情有望從高端向次高端全面展開;(3)溫和通脹預期下,農業板塊的相關領域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
二是受益于財政政策發力,帶動需求回升的周期股,比如大宗商品、PPP等周期股。大宗商品將迎來供需格局的好轉,所以供需格局顯著改善的基本金屬和煤炭行業值得期待。
三是盈利消化估值,業績可以兌現的成長股,如智能硬件等。比較看好VR、AR相關的軟硬件及后續潛在爆發的內容市場,不僅改善用戶體驗,還將改變游戲、直播等行業的競爭格局及商業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