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09 14:13:50
作為脫胎于《中國好聲音》的一檔全新原創音樂類節目,《中國新歌聲》仍然沒有摘掉好聲音的帽子。觀眾發現,除了舞臺效果升級、轉椅變成了戰車、賽制做了一些“微變化”之外。《中國新歌聲》與《中國好聲音》仍然是一脈相承。
每經編輯|余澤人
每經實習記者 余澤人
10月7日晚上,改版后的《中國新歌聲》總決賽在鳥巢正式開戰。
在略帶寒冷的空氣中,《中國新歌聲》也失去了往日的火熱,雖然總決賽榮耀對決CSM52城的收視率為3.956%,在各類衛視仍拔得頭籌。但相比去年《中國好聲音》總決賽CSM50的收視率6.566%,仍算下滑了許多。
“冷”不僅體現在數據上。雖然民謠歌手蔣敦豪最終奪取冠軍的,但對觀眾來說,其仍然是一個新面孔,大多數人仍搞不清楚他究竟唱了什么,甚至都不知道他究竟是哪個戰隊的。
作為脫胎于《中國好聲音》的一檔全新原創音樂類節目,《中國新歌聲》仍然沒有摘掉好聲音的帽子。觀眾發現,除了舞臺效果升級、轉椅變成了戰車、賽制做了一些“微變化”之外。《中國新歌聲》與《中國好聲音》仍然是一脈相承。
音樂類節目泛濫 整體創新性不足
對于信誓旦旦要做原創的燦星而言,《中國新歌聲》中的“創新性”既是被迫,也是主動。
在今年7月,燦星遭到背景知識產權法院的“判決”,其不能再使用“好聲音”和“the voice of china”的商標信息,燦星“被迫”將“好聲音”做出改版。其冠名方也遭到影響,最終,冠名權從人們熟悉的“加多寶”變更成本土的化妝品品牌“法蘭琳卡”。
實際上,在去年,燦星就已經開始探討如何對好聲音進行創新。總監陸偉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示:好聲音將以一個全新的方式出現在觀眾視野中。
但令人尷尬的是,這種創新并未得到觀眾的首肯。在第一集中,好聲音的關注度不及2%,在近兩個小時的節目里,學員總共只唱了6首歌,導師之間的撕逼仍然是“老梗”:汪峰延續了“招黑體質”,這次還拉上了章子怡作陪;李詠在念了開場詞之后就“全程失蹤”,連自己也忍不住在微博上調侃自己為“中國好醬油”。
在決賽中,情況并沒有太多好轉。開場薛之謙和“人氣學員”萬妮達的一曲《丑八怪+give me a kiss》讓人總感覺“不著調”,作為競爭類的節目,決賽當晚顯然過于“和諧”,失去了導師之間相互調侃的樂趣。而當天晚上最大的爭議,還是在于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現場的81位媒體評審共投出了92票,最終蔣敦豪以2票之差領先向洋獲得冠軍。
而對于這多出的“11票”,有消息稱:決賽中出現多出的“11票”屬于投票器技術失誤,因現場沒有彩排的原因,所以評委大多對投票器不熟悉,以至于有評委投出“多票”。而面對此問題,截止發稿,每經影視記者仍未得到《中國新歌聲》的答復。
一位燦星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今年,《中國新歌聲》很難從原來《中國好聲音》的框架里跳出來,大部分還是做了包裝上的變化。
“新歌聲今年突出的一點是,在選擇人的時候,還有選歌方面會接納更小眾的,而以前則偏好于‘大嗓門’,唱功好的人,今年卻有一些民謠、RAP的更加小眾的歌曲體現出來。另外一方面是盲選時更加強調了學員的出生,使得節目更加接地氣,讓觀眾覺得很多人都是從自己身邊挖掘出來的,而這也是素人真人秀很重要的一點。”
素人模式“換湯不換藥” 真人秀已經變成明星秀
以鼓勵年輕人夢想為主題、試圖打造中國原創類節目的《中國新歌聲》來說,如今陷入到“青黃不接”的尷尬之中,也確實不完全是燦星的問題。
由于其賽制已經被觀眾所熟知,面對其他節目的競爭相繼出現,中國觀眾早已經“喜新厭舊”。
對觀眾而言,他們已經不關心學員在“唱什么”,記者詢問一位曾去過現場觀眾,他表示每個人的唱功其實都差不多,無非是風格的不同,但他所想看的其實是導師之間的相互“撕逼”。
“今年整個節目是在做導師的真人秀,學員方面會比較弱一點,整個真人秀市場的氛圍都是這樣,所有人都在做明星的東西,如果單純做素人真人秀很難紅。”燦星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除了《中國新聲音》,電視上也出現了更多具有原創性的音樂類節目,比如聚焦小眾口味,并請來了鳥叔和鳳凰傳奇的電音類節目《蓋世音雄》,以及北京衛視的明星跨界類節目《跨界歌王》,還有燦星所制作的另一檔歌唱綜藝類節目《蒙面唱將猜猜猜》也備受好評。但所有的節目,幾乎都是依靠了明星的力量。
雖然真人秀日益火爆,但“五年”似乎成了其一個保質期。“從收視率上講,基本上所有節目走到第五年很難再做很大的突破,《跑男》是所有真人秀節目收視率最高的,但是它和之前的幾季相比也在走下坡路。從學員本身來講,今年沒有特別紅的人,選手的個性和標簽沒有做出來,大家都覺得習慣了,有這樣一個節目其實和好聲音也沒有太多區別。”這位燦星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最火的是徐歌陽,但是也不是因為《中國新歌聲》紅的。”
而為什么同樣的選秀類節目,《美國好聲音》就辦了11季,在中國到了第五季就遭遇瓶頸?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實際上這是制作上的專業性和文化差異所決定的。
“美國辦的非常專業,其中有一個團隊專門找人,全年的找,而另一個團隊是負責制作,他們專業性很強,每個環節都有非常專業性的人負責,而中國全部都是導演在做。而且美國本身是移民國家,相比之下來源就比較多,每個地方文化氛圍不一樣,所以無論是鄉村和大都市出來的人都有市場,甚至連地鐵上的流浪歌手都唱的很好。另外導師在轉身的時候并非一定要聽轉身,一開始聽到嗓音特別就轉身了。有些人唱了一個字就轉身了,而中國的導師比較保守,一定要聽到所有人的唱功之后才轉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